清华新闻网6月12日电 6月6日下午,美育课程建设研讨会暨“清华通识说”第17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此次会议聚焦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多元样态,特邀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罗薇、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毛君作主题分享。教务处副处长杨帆主持会议。
罗薇以“用音乐的灵性点亮睿智的人生”为题,基于两门通识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了大学音乐通识教育的多元文化观。课程“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既存在学生专业跨度大、音乐基础参差的美育共性难题,又具有抽象度高的专业特性挑战。对此,多元文化观强调从更具象的文化了解音乐现象,从音乐透视文化内涵,通过历史根因、地域人文、艺术思潮、文化反思四个维度践行多元文化视角。在通识课“艺术、哲学与科学”中,如何抛却身份界定,实现对艺术和科学的跨学科研讨是师生们的共同追寻。罗薇表示,大学通识课堂应当引发同学们的探索欲望,用问题引出问题,让追问和思考不断产生新的火花。
郑晓笛在题为“畅游·春种·设计:春花中探索风景的奥秘”的分享中,介绍了通识课程“风景之道:自然·设计·人”的建设经验。课程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视角切入,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通过“畅游”“春种”“设计”等实践环节,有机融入美育与劳育,展开风景之“道”。郑晓笛表示,以知促行、以行深知是美育的重要教学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风景感知—价值认知—格物致知”的成长路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身边风景中的美学表达,理解“美并非理所当然”“环境是设计出来的”,也更深刻地建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价值观,从而结合自身专业为创造美好人居作出贡献。
在分享“美善相乐:让博物馆像家一样”中,毛君向与会教师抛出问题“通识教育中的专业叠加越多越好吗”?她表示,跨学科的知识汲取可能使学生在知识面变广的同时困于抽象概念,面对这种张力,美育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可能出口。通识课程“博物馆中的艺术与科技”依托金沙集团3354cc艺术博物馆的馆藏、建筑空间和整体艺术氛围,通过“设计思维”“为生活策展”“博物馆之光”“剪出你的故事”四个单元,让同学们在博物馆如在家一般“自在、自豪、自主”。毛君认为,对习惯且擅长理性思考和抽象表达的同学来说,艺术表现和感知是最需要被激活和唤起的。
研讨会现场
来自建筑学院、生命学院、人文学院、艺教中心、美术学院、训练中心、艺术博物馆的20余位教师参加研讨。研讨环节中,与会教师就美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和差异、如何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知力、如何定位和建设美育课程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