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SRT计划,开启本科生科研之门
●实习记者 南秀渊 记者 程 曦 高 原
一张张清晰的图表,一段段言简意赅的阐述,一份份严谨详实的结题报告……在2013年度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答辩现场,讲台上正在作报告的学生们沉稳自信,对答如流,清晰完整的思路让台下由知名教授组成的评委们频频颔首。很难想象,他们大多是仅仅接受过一年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却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不少人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或在各类科技竞赛中摘得荣誉。
最终,航天航空学院“卫星结构与控制一体化设计地面模拟实验研究”等15个项目从全校100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精仪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信研院4个SRT计划指导工作组获得“SRT计划优秀组织奖”。
图为水电系水工91班吴小平在陈嘉范教授指导下完成“水力学教学实验中物理量的计算机采集与处理”,获2002年校SRT项目一等奖和校“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
1996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开展旨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SRT计划,18年来,SRT计划早已在全校本科生中产生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成为清华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
随着学校对SRT计划的投入持续增长,SRT项目规模与受益面稳步扩大,学生参与度和项目水平也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每年的SRT立项数已经超过1000项,60%以上的本科生在读期间参加了一项或以上的SRT项目。
18年来,SRT计划在一届又一届清华本科生心中种下科研的种子,并且精心呵护它们发芽、开花、结果。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中涌现;一大批科研项目不断推进,甚至成为相关科研课题的重要进展;还有一大批长期指导SRT项目的教师不断积累经验,在与学生的科研互动中实现了双方共同的成长。
如今,SRT计划已经实现了与一系列学术科技竞赛的衔接,并通过奖励优秀项目、延续资助和重点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这片葱郁的苗圃已经成为本科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根基深广,生机盎然。
“SRT计划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愿创新——激发创新志趣,敢创新——提升创新勇气,会创新——加强创新能力,这三者紧密结合,互相支撑,才能将创新付诸实践并进行到底。”教务处副处长孙宏斌说。
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
SRT计划是学校提高学生学业挑战度、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他们学术志趣的重要渠道。SRT计划的成功,离不开一批多年来付出大量心血,悉心把本科生领进科研创新之门的指导教师。
机械系副教授张文增是位年轻的“75后”,指导SRT项目却已有8年时间。从他的实验室里,曾先后走出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金沙集团3354cc“挑战杯”特等奖得主车德梦,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国轩,美国ASME机构与机器人设计大赛冠军孙杰,金沙集团3354cc电子设计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李博闻等优秀学生。
回忆自己参与指导SRT项目的初衷,张文增说:“记得我在本科时,看到周围的同学参加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比赛,有点不敢想象。感觉科研工作离自己很遥远,简直‘高不可攀’。直到本科毕业设计时才被动地接触科研,走了弯路。所以现在我希望尽己所能为本科生们作科研启蒙,尽早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知道本科生其实也可以做科研,提升他们的能力。”
在张文增看来,本科生的想法虽然不够成熟,但思维很活跃,往往在不经意的讨论中就能发现创新点。所以他们最需要一位科研领域的“领路人”帮助自己树立信心,激发梦想,并加以系统、科学的引导和训练。SRT项目的指导教师为他们打开了实验室的大门,带领他们提前接触科研,了解科研方法,这无疑是激发他们学术志趣的良好途径。
化工系戈钧副教授指导的“自组装有机—无机杂化含酶纳米结构的应用研究”是2013年度SRT计划获得一等奖的优秀项目之一。化02班本科生朱麟说,在参与项目训练的一年多时间里,戈老师指导他踏踏实实地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了生物化工领域的一系列实验操作技巧和流程,也切实体会到合适的实验计划安排对科研的重要性。他参与研究的项目先后获得学校“挑战杯”二等奖,全国环境友好科技比赛理念类一等奖、全国第一名等荣誉。最重要的是,参与SRT项目的经历让他对科研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立志投身科研事业,做出自己的成绩。
图为化工系学生在“挑战杯”上作项目介绍。
“通过参与SRT项目,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到学术前沿,在团队协作中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下,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围绕实践性很强的项目课题,经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结题报告等环节,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这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科研的精神和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培养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所有这些,都为他们未来进入科研领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孙宏斌说。
智商与情商的“碰撞”
在我校每年千余个SRT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实现了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的衔接。此外,还有不少参赛项目的前期工作都是学生通过SRT项目积累和完成的。参与SRT项目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科研实践综合能力,为在科技比赛中“一显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挑战杯”为例,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置SRT“挑战杯”专项,每年都有两三百个项目参与。“星火班”成员、学生科技兴趣团队和各院系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在指导教师和校团委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立项,主动参与创新研究,经过半年准备和逐级遴选,再挑选优秀专项参加学校乃至全国“挑战杯”的角逐。
图为学生参加郑铁钢教授“卫星结构与控制一体化设计地面模拟实验研究”项目。
参与SRT计划和各级学术科技竞赛,考验的是学生全方位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智商与情商相互配合,共同发力。”2013年度SRT一等奖项目指导教师、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郑钢铁解释说,“学生的智商和情商不只是两个抽象的概念,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智商和情商是两种包含具体指向的能力。智商包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情商则指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和作风、意志和勇气等。这些要素对每一个参与SRT计划的同学都至关重要。”
翻开学生们撰写的SRT 项目结题报告,“坚持”、“合作”、“沟通”是最常出现的字眼,也是很多学生的共同心得。大三学生马曙光参与了郑钢铁指导的SRT项目团队,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实际的科研工作。经过一年的不断摸索,他感到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和成长。“跟单纯的上课不同,做SRT要和各种具体的事情打交道。从最简单的拧螺丝、焊电路到测试仪器设备再到自学各种理论,我渐渐明白要得到好的结果,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从中我学会了坚持,体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脑子里第一次有了工程思维的概念,也通过合作学到了很多同学的长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相比于普通课堂,做SRT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实际的挑战,甚至一度觉得看不到希望,但是坚持走完这个历程让我变得踏实许多,明白了做科研的不易,也让我对未来的道路更有信心。”马曙光说。
目前,郑钢铁又在指导几个本科生做一个题为“未来音乐工厂”的SRT项目。这是一个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的跨学科项目,既有趣味又充满挑战性。在与学生的“无缝”交流中,郑钢铁深切感受到学生在参与SRT项目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从强调自我到重视团队合作,从浮躁到沉潜力行,从竞争到谦虚互助,这些优良的品质再加上同学们聪明的头脑,不仅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而且使他们有能力把创新的思考落到实处,未来他们将大有可为。”郑钢铁说。
持续发力助跑SRT
18年来,SRT计划为我校本科生营造了充满活力的科研氛围,提供了自主探索创新的渠道以及尽早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尽早接触导师和专业研究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课题的宝贵机会。除了不断扩大项目覆盖面外,学校还在项目支撑配套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并在部分院系进行试点,探索SRT计划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增强了SRT计划的延续性和辐射力。
土木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曾多年担任SRT指导教师的冯鹏介绍说:“土木系一直在体制和理念两方面不断探索,将SRT计划引入教学管理体系,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成材率。”土木系为本科生的成长成才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即新生导引计划,大二、大三“因材施教”项目,以及针对大四学生的毕业综合训练。其中,“因材施教”项目正是SRT计划在院系“移植培育,扎根吐芽”的生动体现。“因材施教”项目以课程形式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每学期有数十位教师参与开课,每位教师接收6名左右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顺利结课后会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学术志趣,与教师深入了解沟通,这有助于他们更顺利地进入教师指导的SRT项目,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土木系还专门设立了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科研空间和实现科研诉求的平台。实验室教师在研究经费、硬件设备、专业知识等各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轻装上阵”,充满自信地推开科研之门。
接下来,学校计划与国内外各兄弟院校合作,联合开展校外甚至国际SRT计划项目,为本科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SRT计划的管理流程也正在进一步优化的过程中,新的SRT系统计划于今年春季学期启动,下学期正式开始报名。新系统将增加每学期的报名频率,吸纳更多有志加入SRT项目的本科生,尽可能地满足师生需求。
来源:新清华 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