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sen跑车:让青春驰骋在创业的路上
——2016届清华美院本科生毕设作品1:1跑车Tsisen的故事
学生记者 郭雪岩
TsisenEV60L跑车成品图示。
上图是2016届清华美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张展、马军飞及其团队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车名旨在纪念清华美院建院60周年,品牌中文名为“行胜”,源于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 Logo由纵横交错的道路组成,是象形文字“开”字的变形,同时形似清华首字母“T”。这是一辆由5人团队在58天内造出的1:1手工跑车,目前在国内大学生参展毕业设计尚属首次。跑车运用冲突对比却融合的美学语言和分离式充电装置,实现美与科技的融合,满足年轻人轻奢酷玩的跑车需求。
6月14日,2016届清华美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展开展。听说有一辆酷炫的跑车参展,参观者们将信将疑:“美院的毕业设计通常都是制造油泥模型,多是概念车,不能驾驶的。”
可是,当人们站在Tsisen跑车前,瞬间就被她的美折服——这是一辆能上路的电动跑车,现代流畅,简洁中散发着年轻的气息。而当听说它是由清华美院5人团队仅仅用58天做成时,人们不禁为之惊叹,同时充满疑问:
时间这么紧是如何完成的?作品是自己打造的,还是只买了辆成品车改装?作为清华美院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造一辆真车有意义吗?它有何创新之处?之后有何打算,会长久做下去吗?
“以一辆真跑车作为毕业设计作品,是对‘让工艺表达设计,以设计主导工艺’理念的极致追求,更是对我们勤恳兢业、广泛尝试的大学四年一份最好的答卷。毕设虽结束,创业正进行,未来已开始!” Tsisen团队成员、清华美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学生马军飞在展厅里,向大家分享了Tsisen跑车背后的故事……
TsisenEV60L跑车组装现场。
勇于创新,让设计主导工艺
学生记者:可否谈谈Tsisen跑车的相关创作理念和情况?
马军飞:我们的作品叫做Tsisen,中文名“行胜”,取自清华校训“行胜于言”。这是一辆真正的手工跑车,车辆原始模型是现代酷派类跑车,但仅仅保留了原车的传动机,除电动机之外的一切设备,全由我们自己手工完成。
在外观上,我们创造了属于Tsisen特有的“基因”,运用凸起的棱线、面与散射面之间的冲突语言,表现出一种对比却融合的美。在内饰上,我们运用相同的造型语言设计,采用12.1寸操作大屏,并保留关键物理按键,试图将造型优美与功能实用并存。
目前,整车12V电压的电路已接通,72V主线电路的所有并联也已全部疏通,正在寻求合作解决最后的主线路处理难题。Tsisen现在可以展示前灯、后灯、警示灯、HUD抬头显示、屏幕和所有交互。只要主线路接通,就可以真正在路上跑起来。
学生记者:Tsisen和一般美院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有何不同?和汽车系工程技术造车的区别在哪?
马军飞:通常来讲,美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图稿上,然后交由专业厂家打造缩小版硬质模型。而我们团队最初并没有二维设计图稿,而是在做完整车车架后直接前往距离清华40公里外的工厂做泡沫削型,就像欧美服装设计师进行立体剪裁一样,在三维空间内探讨整车造型。
当前汽车工业设计往往与制造分离,设计师的想法表达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工艺限制。我们想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在操作中探讨如何改进这一状况,让设计主导工艺。
另一方面,汽车系造车重视实用,关注各种参数设计和性能,而对美观和设计少有涉及。而这次Tsisen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内外饰整体设计和精细工艺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TsisenEV60L跑车设计团队。
历经磨难,始终勇往直前
学生记者:从设想到实现,Tsisen的诞生曾经历哪些困难?
马军飞:最初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谁都没想到困难来得如此之早,在第一步泡沫造型上就栽了跟头。
4月23号,第一次造型失败,当时我们正在参加中期答辩,质疑声接踵而来,我们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于是连夜重做,一直到24日晚6点,第三次造型才觉得可行。
立体空间的对称问题也很棘手。车身两侧处在不同空间,无法保证对称,历经多次失败后,我们终于在实车上建立XYZ面做好对称,解决了这一难题。
此外,评价跑车工艺和品质的关键还在于门缝线工艺能否控制在3mm。国产普通车的门缝线在6mm左右,国际顶尖跑车的门缝线则有3mm。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知识,尝试多次,终于实现了3mm精度。
施工过程也有很多想不到的危险。在切割车架时,一次砂轮机直接飞了出去,团队成员王帮龙整个右手受伤,肿得很严重。还有一次在包裹内饰时,由于天气炎热,在打开胶罐的瞬间胶水直接喷到了我的眼睛里。但是大家不叫苦不叫累,勇往直前,从不退缩。
那段日子,大家通常凌晨3点睡,6点起床开工。最后阶段甚至住在了工厂里,不眠不休地工作。虽然辛苦,但觉得值得,我们克服了无数次挫折,始终卯着一股劲儿,相信最终一定成功。
跨学科合作,实践成就创业梦想
学生记者:Tsisen团队是跨学科的一个团队,你认为团队的优点体现在那些方面,之前在学校里可否有这样的实践和经验?
马军飞:Tsisen团队共有六人,有五个核心成员,另有一位低年级同学提供帮助。团队牵头人张展是清华美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俩的毕业设计选题分别是跑车的外饰和内饰,于是一拍即合。后来,中国美院毕业生王帮龙加入团队,主要负责外观设计和优化,清华汽车系学生张旭峰负责车架搭建与底盘,在汽车研究院工作的陈硕负责整车钣金和性能的品质提升。
在清华学习期间,我们学会了要充分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勇于走出去,进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这样的团队才会拥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宽广的视野,从而在合作中迸发不一样的火花。
很多人说造跑车是个疯狂的决定,但我们绝不是毫无准备之战。团队成员在校期间都已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我曾在选修清华汽车系的课程上设计过三辆汽车,同时经历过大二电动平衡车创业和大三小学期制造电动自行车,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汽车制造经验。团队成员也都有类似的实践经验,我们相信自己的实力,决定全力以赴、尝试一次!
学生记者:Tsisen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毕业之后有何打算,是否会坚持做下去?
马军飞:我们确实有长远的打算,决定将此作为一份事业,因此毕业设计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未来,我们将瞄准十年后三四线城市广大年轻人的购车需求,提供既满足城市通勤需求,又符合年轻人个性需求的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电动跑车。目前Tsisen1.0完善内外饰预计还需一两年时间,真正实现量产需要五年左右。Tsisen1.0也得到了清华校友基金和泰有基金的种子轮30万资金的支持,我们很有信心。
Tsisen跑车在毕业设计展上很受欢迎,这让我们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Tsisen未来将不会停步,继续驰骋在青春的阳光里!
【权威者说】
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
专业精神可嘉,动手能力可倡,执着敬业可敬!
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严扬:
这个作品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要求,是一个很令人震惊的作品。做为一名未来的汽车设计师,我觉得动手能力很重要,如果你不亲自参与一辆车的试制和制造,你所涉及的问题是不可能全面解决的。完成这样的作品需要相当的勇气,作为老师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同学传递他们的勇气和精神。
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史习平:
这样1:1的模型已不是平常简单的模型概念,而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样机,是真正的造型设计实践。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样实实在在的造型设计实践,让同学们真正明白如何创造合理的形态,不仅仅懂得侃设计,更重要的是干好设计。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高级设计中心设计总监陈聪仁:
我非常赞赏这样的作品和创作方式——终于有人不再只画图、做模型,而是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你会对汽车的每个部件、装配都有深刻了解,是课堂中所学不到的。这对于学生自身、对中国汽车设计的未来走向都是有益的,远比做一个小模型带给设计师的思考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