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五一”前夕与教职工座谈 勉励全校教职员工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清华新闻网5月3日电 (记者 李华山)4月29日下午,“五一”劳动节前夕,校党委书记陈旭、副校长吉俊民和部分教职工在工字厅座谈。在认真听取与会同志关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言后,陈旭充分肯定了广大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体现出来的主人翁责任感,并代表学校向全校所有劳动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感谢。
陈旭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言。记者 张 宇 摄
陈旭强调,站在学校发展的新起点上,全校教职工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必须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校庆贺信精神。要继承发扬清华的办学风格和优良传统,并自觉贯穿到日常工作当中,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深刻领会和始终做到“四个坚持”,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起好带头作用。陈旭指出,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金沙集团3354cc寄予厚望,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做出成绩,不辱使命。
针对与会人员对学校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陈旭表示,学校及有关部门将认真研究,结合综合改革进程,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深入探索办学规律,着力建设好各支队伍,使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贡献才智和力量,为推动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文学院刘奋荣发言。记者 张 宇 摄
来自各院系各单位教职工代表结合各自工作踊跃发言。人文学院刘奋荣说,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传播文明、传承文化,成为人类的知识库。人类文明代代相传,需要不断培养新的优秀人才。她自己从事的逻辑学属于文科基础学科,这些年正是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逻辑学有了可喜的进步和发展。现在学校正在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每个教职工都能够争创一流,那么学校的“双一流”目标也定能早日实现。
生命学院谢莉萍发言。记者 张 宇 摄
生命学院教授谢莉萍是2013年度校级先进工作者,今年也是来清华工作的第20个年头。谢莉萍表示,这些年看到学院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感到非常振奋。“是清华培养了我,我也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扑在教学科研上,为清华的生物科学培养优秀人才贡献一份力量。”谢莉萍说,正在进行的综合改革,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正是学校关心人才、培养人才的具体体现;身处改革大潮的每个人,应当做好自己的未来规划,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我校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心刘国忠教授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他兴奋地回顾了人文学院在过去20年来的巨大进步,介绍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竹简研究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对相关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感到无比自豪。
核研院刘志勇发言。记者 张 宇 摄
核研院先进反应堆工程实验室主任刘志勇曾两次获得清华优秀科技人员奖,他深情回顾了自己中专毕业、不到20岁就到核研院参加工作的历程。几十年来,核研院完成了数十项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优秀核技术人才。在此过程中,他也成长为实验室主任,见证、参与了核研院几乎所有重大项目。刘志勇动情地说:“是清华多年以来培养了我、造就了我。”
来自修缮中心、两次获得校级先进工作者的熊瑞林是座谈会上年龄最小的代表。她毕业于清华环境系,早已把学校“在实现国家价值和集体价值中寻找个人价值的位置”的教导铭记于心、融入到工作中。她所从事的校园给水排水工作,涉及校内每个人的生活与健康。百年校庆期间,熊瑞林所在集体圆满完成了校河水质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她自己荣获“后勤技术标兵”称号。建设绿色校园过程中,熊瑞林负责二期中水改造项目,推动实现了校内花卉园艺用水80%以上为中水重复利用。回首过去,熊瑞林对献身母校后勤事业感到无上光荣;展望未来,她相信随着学校发展,清华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座谈会现场。记者 张 宇 摄
化学系高工杨海军、电子系高工徐淑正、校医院副主任医师黄洁、饮食中心段凯、物业中心郭建增、接待中心唐白冰、正大公司徐鹏等同志先后发言,介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历程,畅谈各自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纷纷表示要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共同推动和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又好又快地助推学校建设“双一流”。
吉俊民主持座谈会,并就大家提出的工作建议和改进措施谈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党办主任吴剑平、副总务长邱显清及人事处、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陈旭、吉俊民和座谈会教职工代表合影。记者 张 宇 摄
编辑:悸寔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