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聚焦2020计划】王晨光:国际化法学教育的先行者

●通讯员 郭艺博 范敬苒

人物介绍:

王晨光,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原院长,曾任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法律图书馆馆长、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图书信息委员会主任。现任法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北京大学文学学士(英语专业)、法学硕士(法理学)、法学博士(法理学),哈佛大学法学硕士。

王晨光

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启了我国尘封已久的通向世界的大门。大批学子赴海外留学,学习国外最新科学知识,跟踪学术前沿。事实证明,这一大规模走出国门的留学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中国悄然间正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年轻人向往的留学之地。

中国法学教育中,第一个成规模的外国留学生中国法学硕士课程项目在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应运而生。该项目开创了中国法学教育成建制地招收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法的先河,开创了全英文教授中国法的新模式,推动了中国法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推动清华法学院进入国际知名法学院的行列。而王晨光教授作为清华法学院时任院长,为该项目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审时度势 抓住机遇

“什么叫做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王晨光说,“越来越多的外国法律职业人士选择学习中国法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解。”

上世纪80年代,当王晨光留学美国学习法律的时候,他的心中时常盘桓着这样一个梦想:为什么“唐僧”总是往“西土”取经,何时外国人也会渴望到中国去学习中国的法律呢?教育的国际化不应当是简单的单项交流,而应当是有出有进的双向交流。这个形成双向法学教育交流的梦想,在20余年后终于变成了现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开展,时代已然大不相同。中国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法学教育的双向交流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社会基础。能否抓住时机,顺势而进,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步骤。

清华法学院及时看到并抓住了这一机遇。2005年,第一个以招收外国法律职业人(申请人需至少已获得过一个法律学位)为主体的、学制为期一年的、系统学习中国法律的硕士学位课程在清华法学院正式开班。王晨光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空前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是吸引外国人开始关注并希望学习中国法的根本前提。越来越多的外国法律职业人认识到一个放之各国而皆准的、最朴素的道理:法律说到底,有一个管辖权的问题。如果要同一个国家打交道,就必须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因此,首先要去了解、学习该国的法律。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中国市场的巨大前景,使得许多期望来中国寻求机会的外国人有了学习中国法的需求。而中国法治在改革开放后历史性的飞跃和逐步完备,使这种学习成为可能。

直面困难 扎实推进

然而,抓住机遇、把设想变成现实并非易事,许多现实困难和制度制约都需要克服。王晨光至今仍记得第一期招生时所面临的风险——怀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法的美好初衷,却不知道能否招来学生。首先,语言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绝大多数外国学生不会讲汉语,离运用汉语学习专业和进行研究仍然有不小的距离。因此成规模地招收外国学生,需要用外语进行教学,课堂用语和教材也都应该使用外语。其次,如何招生是个难题。外国学生的录取与国内不同,不可能采取国内考试的方法,录取的标准和程序需要重新设计。第三,国外的法学硕士学位一般都是一学年的设置,而我国学位法则要求用二至三年获得硕士学位。很多外国学生就会考虑获得硕士学位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还要考虑其可能错过的未来就业机遇,从而无形中削弱了该项目的国际竞争力。而采用外国同行的学制设置又与现行法律规定相矛盾,从而产生了一个制度上的障碍。最后,学生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也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如何确定学费标准、能否安排他们到有关部门进行实习,这些都需要进行充分协商。

国际上许多名牌大学的法学院,招生从来无需宣传,每年申请者照样遍布全球。但是,“有人会来申请清华法学院吗?”“又有多少人会知道清华法学院还有个中国法的硕士课程呢?”尽管面对诸多疑问,清华法学院还是毅然决定,要坚定地迈出将中国法推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学校的明确支持下,法学院在院内组织了一支能够运用英文授课的教师队伍,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编写相应的课程资料和课件,并在资源和行政支持方面给予参与的教师更大的支持。面对最难的问题——学制设置如何设立,学院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学分制”建议。按照学位法的规定,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应当经过二至三年的学习,如果按照二年制进行设计,许多外国学生就不会报名,因为对法学院学生而言,这将意味着多花费一年的时间和更多的投入,而回报则并不明朗,甚至有可能错过就业市场的机会。但是法律规定又是明确的,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设计该项目,似乎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制度障碍。法学院注意到,当时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项改革措施就是实行学分制,并讨论提出,学位可以不基于单一的学习期限,而是基于学生修完的学分数量,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按照这一政策,该项目设计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如果学生在一年内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就可以申请获得硕士学位。通过这种法律技术解释,该项目符合了有关的法律要求。

在首届招生时,法学院只能依靠校际交流、登广告等途径,把招生的信息散播到国外一些著名的法学院,期望能招到高水准的候选学生。但出乎意料的是,法学院首届招到了14名优秀学生,且接下来历届学生的素质都非常整齐,许多是来自哈佛大学法学院等名校的JD(法学博士)在读生。学生们在一年的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宪法、民法、合同法、刑法、诉讼法、法律文书制作等各项课程。王晨光认为,给这样有扎实法律背景的外国学生上课,对法学院的教师授课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传授中国法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别样的思维方式,也会促使教师们主动思索和改进中国传统法学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自身的改革。

精心设计 制度创新

在克服困难、招收到优秀生源的基础上,法学院与时俱进,量体裁衣,积极稳妥推动项目发展。

首先,学院拓展课程设置,完善和更新教材,进一步推出高质量教科书,打造英文中国法教学研究重镇,培养高质量学生。共开发了系列英文中国法律课程讲义(13门),编辑出版首套英文中国法律教材,出版了英文中国法律学术刊物并被多个知名法律数据库系统收录,产生了积极国际影响。

同时,学院积极推动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国外合作院校的帮助,抓住在国际平台上英文中国法研究和教学的主导权。

教学方面,学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国际化法学教育的小环境。经过反复论证,制定国际学生的单独培养方案。在教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法律实务的内容和实地考察,注重执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学院同样注重师资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教师,鼓励其投入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责任心。

在中外学生交流方面,组织中国学生担任“host students”(接待学生),一对一帮助外国学生适应清华校园生活,组织各种参观和文化活动,使其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课程和活动,打造国际化教育的小环境;帮助开拓和联系实习机会,帮助其在国内外相关机构就业或发展,并积极利用这一平台,推动与国际法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清华法学院写下了中国法学教育中值得记录的一笔,迈出了中国法走向世界的一大步,并更以良好的势头在持续发展。如今,学院的英文法律硕士项目课程已走过15载。15年来,大量优秀学生不断涌现,而且在生源的地域性方面也不断拓宽。作为首家在国内举办、面向国际的中国法法律硕士项目,该项目开创的新型国际化办学模式和路径获得了国内外法学教育界的一致认可,成为法学院对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品牌。

清华新闻网12月18日电)

供稿:国际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20年12月18日 07:51:1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