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交流合作 - 正文

长城脚下的跨界合作与创新交手

——记2014年第五期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

  6月21-26日,第五期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在长城脚下石门山庄进行集中学习。6月26日上午进行创新项目竞赛决赛,并举行结业仪式,研究生院副院长高虹出席结业仪式并为创新项目竞赛优胜小组颁奖。

  该项目由清华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联合举办,旨在提高两校博士生学术与职业发展相关技能、增强双方博士生和对方导师之间的联系。项目整合清华和帝国理工学院现有的学术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借鉴帝国理工学院可转移技能训练模式,通过互动式学习,帮助博士生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谈判能力,锻炼学术表达能力,了解学术研究如何与商业应用结合,提高就业和创业意识,增强个人学术规划力和领导力,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持。项目每年一次,由两校轮流举办,2010年签约以来两校共有近200名博士生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跨界体验式学习

  今年,具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背景的30多位博士生组成跨界学习团队。参与者按学校、性别、专业等特点混合分组,各小组之间既竞争又合作,通过各种情景互动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每位同学全程都受到项目导师的具体指导和总结反馈,同时也有机会得到其他导师的交叉指导。每天的训练课程主要由个人或小组英语报告和户外团队训练组成。

  项目导师团队由清华经管学院李纪珍、教育学院钟周老师和帝国理工的3位专家共同组成。对于如此多元背景的跨界团队,参加项目的美术学院舒怡同学深有感触:“快速适应各种口音、背景、专业和思维方式成为项目学习中的一种难得体验和训练内容。(项目)很快就使我们对国际化的交流情景有所感悟,对差异化的思维观念有所认知,对跨界交流的实用技巧有所掌握”。

  个人学位论文研究计划报告是所有参与者的必修环节。在很短的时间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非专业人士介绍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也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任务,每位博士生要总结论文研究目标和可能的工作思路,并分析各自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给出未来研究计划,通过与团队成员切磋交流,来提高研究意识、增强研究动力,同时促使博士生用另外一种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

  “参与这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双方的博士生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思想交流机会。帝国理工学院的同学通过与我们的接触来研究汉语、研究中国,我们也通过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他们,努力与他们交朋友”,参加本次项目的美术学院舒怡同学谈到交流的价值时说。

  作为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她认为此次活动的交流非常有深度,甚至超过她在国外大学数个月的短期访问。而谈到效果,舒怡同学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多的体验,她认为,“从活动效果上看,双方都在密切的交流与接触中获得了对不同语言文化、思维理念的全新认知,扩大了视野,认识到世界的丰富性”。

 

图为清华-帝国理工博士生在户外团队训练中。

  “项目中的游戏、小组报告以及每次活动后的讨论反馈,让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改善学习。特别是,大家还一起交流了各项活动对博士课题开展的有益帮助和启发,使得我能够跳出自己的课题和研究圈子,来思考规划博士生涯和以后的学术职业生涯规划”,精仪系博士生陶永康这样描述自己的项目收获,同时,“在与帝国理工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对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异国风情也有所体会”。而这样密集的跨界交流集中碰撞,陶永康认为“和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交流,从其他实验室的情况和他人的科研经验中吸取经验,对自己的博士课题开展也有所启发”。

跨界合作 vs 创新交手

  随着团队成员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入,竞争的气氛不断增强。研究项目商业化训练环节中,同学们逐步了解公众展示的价值,并设想各种可能的方式推广自己的创新项目。而最后的创新项目竞赛环节是一个虚拟的商业融资申请竞赛,所有参与者跨界合作,组成3-4人的创新团队,向所有成员展示商业计划,通过层层投票选出最受关注的创新研究项目予以颁奖。所有创新团队都要制作出自己图文并茂的商业计划书海报,并陈述创新项目的市场空间、商业价值、成果形式、所需资金和回报周期等,接受其他团队的评价。最终有三支队伍进入最后一天的创新项目竞赛决赛,每个组利用5分钟时间介绍各自项目,接受来自清华、帝国理工9位教师组成的评审组和所有项目参加者的严格评审,最终由两位帝国理工博士生和清华一位博士生组成的“水银”小组以其良好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获得在场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决赛冠军。

 

图为创新项目展示中的决赛冠军“水银”小组。

  跨界合作与创新交手,是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的主旋律,也将是所有未来学者们的生活常态,如何深刻理解其中的关键、掌握所需的核心技能,是博士生们需要不断思索的问题。

感受和收获

  2014年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集中学习已经结束。“在活动中,既学到了全新的沟通技能和方法,又认识了新朋友、好老师,充实而愉快。项目结束时,组员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要是还能继续下去多好’”。法学院博士生郭蔚同学如是说。

  而经管学院博士生王悦亨认为,“这门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们从单纯的专业研究中抽离出来,通过参加一系列生动、看似简单却有富含挑战的活动,然后将所得所想再投射到研究中去,从而加深对于研究本身的理解和认识”。项目中学习和实践的各种可转移技能可以让学习者在今后的各种场合游刃有余,各种活动“从本质上很像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对一个科研问题进行分析、试错和解决”,王悦亨认为。

 

图为合作登顶之后。

  研究生院副院长高虹出席结业仪式并和双方师生座谈,高虹指出,项目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长城脚下举行,选择清华博士生学术论坛基地作为场所,非常契合这个项目的宗旨,即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加强跨学科、跨文化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术热情,为博士生后续的学术成长提供帮助。

  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学术合作,2014年项目采取了两个创新举措,帝国理工博士生在集中学习后进入我校相关课题组从事为期3周的研究工作,我校博士生和帝国理工学院建立合作联系后,在出访时将获得我校短期访学基金的优先资助。此次在长城脚下的项目活动只是个良好的开端,更多的跨界合作和创新交手正在进行中。

清华新闻网7月3日电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襄桦

2014年07月03日 16:05:3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