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
(2014年6月21日 )
外交部副部长 张业遂
尊敬的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很荣幸在第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演讲。
我注意到,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政策十分关注。我想借今天的机会,同大家分享我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一、中国外交政策有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大政方针始终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根据自身根本利益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下决心走一条大国和平发展的新路子,即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30多年来,中国保持近10%的经济增速,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2165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9.2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从1%上升到12%,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0多年来,中国有6亿多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事实表明,中国对外方针政策不仅有力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些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政策。
中国已经确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争取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坚持和平发展,只有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今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德国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表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外交主动适应中国人民的新要求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新期盼,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我们更加积极地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美两国元首就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各领域务实合作稳步推进。中国与欧盟正在共同努力,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推动中欧互利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致力于深化周边睦邻友好,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弘扬正确义利观,推动新形势下的中非合作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以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为契机提升与拉美国家整体合作。
我们更加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广泛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向柬埔寨首次派出成建制非作战部队,2013年向马里首次派出安全部队,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2.5万余人次,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为联合国维和行动出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14年5月,中国共派出17批45艘次舰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5600多艘船只提供护航,其中一半是外国船只。中国同有关国家一道,积极参与叙利亚化武海运护航行动。在朝核、伊朗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中国与亚洲和世界各国携手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重大合作倡议。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使自身发展更多更好惠及世界。
我们更加积极地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宗旨。近年来,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向海外的数量快速增长,年出境人数近1亿人次,共有2万多家企业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处理的领保案件约4万起,海外领事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坚持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在海外增设领事机构,加快建设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积极推进与各国的领事磋商,商签便利人员往来协定,切实打造海外民生工程,努力做到中国公民走到哪里,我们的领事保护就跟随到哪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和平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这些问题在中国总体对外关系中是局部而不是全部,是支流而不是主流。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和中国的外交政策,支持并且和中国一道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更加光明的未来。
二、中国是不是试图改变国际规则?
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时间被孤立在国际体系之外。随着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逐步融入国际体系。迄今为止,中国参加了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在内的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400多项国际多边公约。
中国是国际规则的维护者和建设性参与者。早在60年前,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切实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在中国与几乎所有建交国的建交公报或双边条约中。中国在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了与12个陆上邻国的边界问题,同越南解决了北部湾划界问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每一次投票都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依据,维护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人类的公平正义。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订,对现代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年是公约生效20周年,我们呼吁尚未批准公约的国家尽快批准公约,进一步增强公约的普遍性。对于网络空间等国际新疆域,中国主张各国共同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不能把个别国家的标准当作“国际标准”、把个别国家的规则当作“国际规则”。
维护海上航行自由与安全符合各方利益。多年来,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从来没有发生过问题,今后也不会发生问题。对于同周边一些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中方主张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寻求和平解决办法,在争议解决前各方保持冷静克制以管控分歧、避免冲突,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争议解决创造条件,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我们反对有关国家提起南海问题国际仲裁,是行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的合法权利。按照国际法,各国有权自主选择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任何一国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涉及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等争端,缔约国可以作出声明,不接受第三方强制管辖。目前有34个国家根据这一规定作出了声明。中国在2006年就作出了类似声明。中国不接受、不参与有关国家提起的南海问题国际仲裁是依法办事。我们坚决反对有关国家打着所谓“法治”的幌子侵犯别国合法权益。希望有关国家着眼大局和长远,回到对话磋商谈判的轨道上来,维护有关各方达成的共识,维护地区稳定。
三、中国主张建立什么样的亚太秩序?
亚太地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板块,同时也面临贫富差距悬殊、民生问题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亚太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地区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和最大安全关切,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地区国家应当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推动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亚太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将各国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共同发展的互助力,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和增进地区人民福祉注入强劲动力。
人与人因相互尊重而成为朋友,国与国因相互尊重而成为伙伴。我们共同生活在亚太大家园之中,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应当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过分突出军事安全议题不具建设性,加强沟通协作、提升地区国家互信水平才是维护地区安全的正确途径。亚太地区多样性突出,应从地区实际出发处理地区安全事务,要尊重地区国家长期形成的循序渐进、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我们支持探讨建立平衡、有效的地区安全架构。
开放包容是亚太区域合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我们支持建立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倡导开放而非封闭的理念,寻求共赢而非零和的结果。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建设包容性经济和区域合作框架,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方对任何有利于亚太区域融合的机制安排都持开放态度,希望各种双边、区域及跨区域自贸倡议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世界和平论坛自2012年举办以来,日益成为国际安全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追求共同安全:和平、互信、责任”为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信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将为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来源:外交部网站 201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