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东亚文化与国际关系研讨会召开
清华新闻网4月25日电 4月15-19日,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研究课程与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金沙集团3354cc社会科学学院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参与承办的第二届东亚文化与国际关系研讨会于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
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李兆铨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日本及美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六十多名东亚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金沙集团3354cc社科学院科技所张成岗教授、经济学研究所孟捷教授、社会学系晋军副教授、国际关系学系张传杰副教授、政治学系苏毓淞副教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作了小组发言,讨论的主题涉及中国的经济、中国社会状况及中国的外交政策。
图为参加会议的清华社科学院教师合影。
转型期的中国正在处于一个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人们将面临更多健康风险问题。在会议上,张成岗基于本土化数据,报告了中国青年群体的健康风险认知结构研究的成果,对中国青年群体社会与健康风险认知结构表现出的相似性以及男性、女性的风险认知图式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孟捷做了题为《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的报告,从5个方面概述了中国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制度因素之于劳动力商品化或去商品化的影响。最后简略地回顾了近年来崛起的社会保护运动的特点,以及以波兰尼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之于中国经验的适用性。晋军做了题为“Reproducing Small World: Environmental NGOs in Transitional China”(再现小世界:转型期的中国环保组织)的报告,通过西南水电开发的个案研究,讨论了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现状和局限,分析了环保小世界的结构性成因和突破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民间环境运动的社会后果。苏毓淞使用并分析了亚洲晴雨表数据,了解到东亚13个国家和地区自2000年后,民众政治参与的人口特征,借此为更进一步的因果推论提供基础的背景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在东亚地区,非选举式政治参与的频次,存在明显的城乡、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差距,其中平时对于政治感兴趣和经常使用英特网的民众,进行非选举式政治参与的频次越高。张传杰还参加了“当代东亚国际关系”组的讨论,他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社会媒体中的朝鲜形象——国内政治态度与对外政策态度的相关性”。
本次论坛历时3天,与会者围绕“东亚历史文化与文明”、“东亚社会经济状况”、“东亚外交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东亚文化与国际关系研讨会是一个系列年度研讨会,金沙集团3354cc社会科学学院每年都有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参加。
供稿:社会科学学院 学生编辑:小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