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董晨:用30年,做好一件“每天都不一样的事情”

记者 张静


金沙集团3354cc医学科学楼三层,由14间实验室组成的金沙集团3354cc免疫研究所成立尚只有5年。然而,就是在这小小的14间实验室,孕育出众多领先世界的免疫学研究成果。在这里,一个个科研难题被成功攻克,一批批医学人才茁壮成长。在这里,中国免疫学研究事业正在腾飞。

而它的创立者——金沙集团3354cc医学院院长、清华免疫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董晨已经在免疫学研究领域深耕了近30年。

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

父母都是悬壶济世的医生,从小在医院看着许多病人饱受病痛折磨,董晨感同身受。但他并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而是思索怎样才能“不光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解决一群人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外部信息,卯足了劲追赶世界水平。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对科技的描绘和预言,在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温元凯看来,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激情,对当时的中国人有宝贵的思想启蒙意义。几年时间里,温元凯在各个城市和大学作了四五百场报告,讲第三次浪潮、新技术革命、计算机和生物科学。温元凯自己回忆说:“礼堂里挤得水泄不通。在走廊里、讲台上,有的学生甚至趴在窗台上,一趴就是三个小时。”而董晨就是那些学生之一,在这场讲座中他第一次知道生物化学专业,第一次体会到对探索生命奥秘的渴望。

35 年后的今天,董晨已经成为中国免疫学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和研究权威之一,在T淋巴细胞的发现和研究,肿瘤免疫治疗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回首初心,从对于生命本质的好奇,到学习生物学,再到研究发育生物学,师从美国著名免疫学家Max D. Cooper,最后步入免疫学的殿堂,兴趣和好奇心始终是他最好的领路人。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幽默地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庆幸,我最初的选择是对的。”

时至不惑,已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讲席教授、炎症与肿瘤中心主任的董晨开始回过头思考自己的事业。几乎所有的疾病都跟免疫系统有关,在美国,免疫学是医学院中的重点学科,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他希望通过组建一个强大的免疫学研究团队,使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进步,推动新药的研发,造福社会。

2014年,金沙集团3354cc免疫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在中国,从无到有地建一个新的免疫学研究机构,作为医学创新的一个试点。这不仅仅是帮助学校建立起一个研究机构,而是作为一个试验田来帮助我们自己祖国这么大的人群、这么多病人。”他要解决的,始终是一群人的问题。

激动人心的大时代

今年2月,董晨课题组和陆军军医大学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卞修武团队合作在《自然》期刊发表题为“全基因组分析揭示NR4A1 是调控T细胞失能的关键因子”(genome-wide analysis identifies Nr4a1 as a key mediator of T cell 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被视为是T细胞功能调控领域的重大进展。董晨今年也被国际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协会(ICIS)评奖委员会授予2019年度 “BioLegend-William. E. Paul细胞因子杰出研究奖”。

在多年的潜心研究中,董晨一直保持着对于免疫学的兴趣与敬畏,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他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24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达26000余次。今年11月19日,美国Web of Sciences集团公布了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董晨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6年成为中国大陆免疫学领域唯一上榜的科学家。他致力于T细胞研究和免疫治疗,是 Th17 细胞、Tfh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领域的奠基者和研究权威之一。

自2012年回国建立免疫研究所,董晨带领着一批医学人才不断攻坚克难,迄今为止,研究所已经有14位PI(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涉及免疫学的方方面面,也包括过敏、自身免疫、肿瘤免疫等。

但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免疫学研究水平与国际还存在差距,“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也有了一定年轻力量的储备,但我们起步晚,缺乏时间积累和更多原创的、能够写进教科书里的成果。当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可以在中国获得第一个免疫学博士学位,找到第一个免疫学教授职位,取得第一次全自主免疫学研究的成功,那才是中国免疫学真正的成功。”

但同时,他也相信免疫学发展正处于“激动人心的大时代”,每过几年都可以预期比较大的突破,为临床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而且免疫学将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大的贡献。

做一件每天都不一样的事情

有人抱怨科研是辛苦且枯燥的,每天待在实验室,一个课题一做就是好几年。从1990年读博算起,迄今为止,董晨已经在免疫学研究领域中坚守了30年。但董晨坚定地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每天都不一样的事情”。

“如果光看做的事情,可能每天都是一样的,但今天和明天要回答的问题却不一样。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和回答,这个事就变得有意义了。”

2003年,董晨课题组在做研究时偶然发现了一种不易得关节炎的小鼠模型,虽然当时的理论完全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自己也毫无具体思路,但这件“怪事”他一直没忘。

后来,董晨读到一篇关于临床的文章,他注意到文中提到的一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表达水平比较高。经过一系列研究,课题组发现之前的模型鼠恰恰是白细胞介素17缺陷型。他们惊喜于这一发现,并未止步于此,开展的研究从细胞因子到细胞再到免疫系统逐步升级。

2018年,董晨课题组发表Cell子刊等两篇文章解析肿瘤免疫治疗新发现,也提出了外界的细胞因子信号影响Th17细胞表观活化的新机制。

TRIM28调控Th17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分子及表观调节机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切相关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

董晨多次强调加强前沿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学的交叉发展,而当前的交叉发展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医生在忙着发文章,而不是解决临床问题;而我们的生命学家和工程学家其实对于临床问题的了解有限。”为了推动交叉研究的发展,他设想在基础的专业划分上,通过一定的机制和鼓励丰富更有横切面的架构,使得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能够集智集力,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Trial and error。科研不仅仅是做实验、发文章,科研更应该是一个提出问题,通过方法获得数据,总结规律,验证假设并且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董晨希望决定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学子能真实叩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对科研有兴趣、有耐心,是否对“科研是个人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集体活动的结合”有清晰的认知。

“做科研,最好认准一个方向,然后系统性地做下去。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要做的就是尽你的可能性去解决一个问题。多数重大成果的发现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当你坚持下来,并最终积淀出开创性的成果,做科研的意义会被真正体现出来。”董晨说道。

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医生

走进董晨的办公室,墙上的白板写满了分子式和细胞分化图表,这是他和学生讨论时鼓励他们随手写下的疑惑和想法。

周四整整一天的时间,董晨都在这里和学生们一对一讨论,答疑解惑。此外,每周一的组会和文献研讨他也从不缺席。他的博士生王晓双回忆起,有一次董晨出差结束,凌晨从国外坐飞机返程,早上到了机场竟直接赶到学校开组会,和学生们讨论完才回去休息。

董晨觉得自己在学生眼中应该是严格而有脾气的,但王晓双在免疫学实验室进行了一年的肿瘤免疫研究,从没见过老师发脾气,永远是和蔼可亲的样子。

他常常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专业知识,在理解未来的一期讲座中,他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免疫系统是我们的解放军,它起到对我们人体最有效的保护。组成我们人体最基本的单位是细胞,我们为了使人体不受外界的干扰,内部有一些问题以后能够及时进行修复,我们需要类似于解放军战士、武警、交警等等队伍进行维持。实际上免疫系统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当有外界感染进入我们体内,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地进行反应,进行抵抗,把病菌清除。”

作为医学院第二任院长,董晨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医学院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旨在创造一个环境,培养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正如从前思考的那样,他认为虽然医学院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好的医生,但现在清华医学院更致力于培养有研究能力的医生,在看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面向“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发展先进健康科技,培养领军医学人才,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是清华医学的历史使命。如今,董晨怀着“解决一群人的问题”的初心,将这一历史的接力棒传给本土成长起来的医学人才,在激动人心的大时代里,共同助力中国免疫学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清华新闻网12月26日电

供图:医学院

编辑:张静 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2019年12月26日 11:21:1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