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领域的引路人
——记金沙集团3354cc“身边榜样”、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院士
雒建斌院士近照
雒建斌,1961年8月出生于陕西户县,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获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士学位。1982年-1985年在西安电缆厂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8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1991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作,任讲师。1994年获金沙集团3354cc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金沙集团3354cc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系主任;兼任国际摩擦学理学会副主席、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曾担任两届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担任7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和纳米制造研究。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7项。2013年获美国摩擦学者和润滑工程师学会国际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20余次。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翻译英文专著1部。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250余篇,《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50余篇,他引2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2016年被评为金沙集团3354cc第15届“良师益友”。
他潜心科研,勇于创新。
他热爱学生,爱国奉献。
他是雒建斌,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沙集团3354cc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著名的摩擦学专家。在漫漫求学为师之路上,雒建斌秉持着天道酬勤的信念,践行着求真创新的初心,坚守着春风化雨的精神,诠释着爱国敬业的情怀,在摩擦学领域孜孜前行,不断书写着自己的学术人生。
执着坚守 潜心科研
1978年,雒建斌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学的憧憬,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大学材料系。17岁的他背起行囊,只身离开西北老家,不远千里来到东北求学,这亦是他在科学道路上奋力求索的起点。在大学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在毕业设计时有了对科研的初步尝试后,雒建斌第一次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迷人魅力,同时也燃起了他内心深处投身科学事业的火花。
1982年,雒建斌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电缆厂担任技术员。在生产电缆拉拔铜丝的过程中,雒建斌带领几名技术工人尝试解决铜丝发热的问题,通过钻研,不但改进了润滑效果,还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由此,雒建斌更加确认了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或许当时的他还没意识到,从那刻起,他便与摩擦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雒建斌考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系硕士研究生,在导师严崇年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高速钢丝拉拔过程的固体润滑研究。1988年,雒建斌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继续从事摩擦学问题的研究。但随着对知识渴望的加深和对摩擦学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雒建斌越来越发觉,已有的积淀不足以支撑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于是他选择继续深造,走自己看准的路。1991年,雒建斌顺利考取金沙集团3354cc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研究生,进入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师从我国著名摩擦学专家温诗铸先生,主攻作为当时国际前沿的薄膜润滑领域科学研究。
雒建斌在世界摩擦学大会作大会主题报告
面对全新的国际前沿领域,经过不断努力,雒建斌等人“摸着石头过河”,终于将纳米级薄膜厚度测量仪研制成功,这为后续的薄膜润滑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由于对我国摩擦学研究作出了贡献,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于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同时基于对薄膜润滑的理论研究,团队于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薄膜润滑成为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涉及领域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不断拓宽。雒建斌曾说:“我觉得自己最适合搞科研,我非常喜欢清华的学术氛围,留在这儿,更能为祖国作出贡献。”本着对摩擦学领域的热爱和对清华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的认同,博士毕业后雒建斌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雒建斌表示,他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摩擦学领域。
在薄膜润滑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雒建斌和其团队围绕如何将薄膜润滑的研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机硬盘磁头。雒建斌这样鼓励团队成员:“没做,怎么知道不可以?科学需要用于跳出框框看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有创新成果。”最终,雒建斌及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将纳米金刚石颗粒引入磁头表面抛光液中,利用含有超精细金刚石颗粒的抛光液与磁头氧化铝表面相互作用,大幅降低磁头表面的粗糙度。在“针尖”磁头上取得的成功,为雒建斌团队全面进入先进电子制造业树立了信心。2003年,以雒建斌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高性能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精微化、数字化新原理和新方法”通过科技部立项,成为973计划综合交叉学科领域先进制造方向首次批准的项目。2008年,雒建斌领衔的“超精表面抛光、改性和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科研中,雒建斌是个有心人,他总能将工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与科研相结合,即使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能成为他研究的灵感。在一次宴会上,他喝到一种莼菜做的汤,入口顺滑,突然脑中灵光一闪——说不定莼菜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超滑效应!超滑即摩擦系数接近于零的润滑状态。从1996年起雒建斌就在该方面开展研究,但一直没有取得重要进展。回到学校后,他便迫不及待与学生们一起开展莼菜的超滑性能研究。目前,该研究正处在进一步深入的阶段。
从17岁上大学伊始到1994年博士毕业,再到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依靠自己对科研执着终不悔的热情和敏锐勇创新的精神,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科研创新之路。
雒建斌获美国摩擦学者和润滑工程师学会(STLE)国际奖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一直以来,雒建斌极为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他视教学为使命,视育人为己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雒建斌治学以严谨著称,在学生培养上,他也同样从严要求。他时刻告诫学生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按照他的规定,学生每年发表论文不能超过3篇,目的是保证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雒建斌尊重自己的学生,在许多问题上都会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让他们做最喜欢、最适合的工作,这才是因材施教。
雒建斌和学生们在一起
实验室每月组织所有研究小组共同参与的课题讨论大组会,雒建斌从未缺席。在讨论中,他会仔细聆听各小组的阶段性科研情况,无论对年轻老师还是研究生,他总能敏锐地抓住科研问题的根本,并给予客观中肯的指导意见。
雒建斌的学生一致评价道,老师在学术上要求极为严格,在生活中却像是一位慈父。虽然科研工作极为繁重,雒建斌仍然频繁地抽出时间和学生讨论问题,与学生一起搭实验台、测数据、讨论分析,有时一忙就到了深夜。“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雒建斌这句“口头禅”看似不经意,实则饱含了他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
雒建斌曾经的博士生、金沙集团3354cc机械工程系副教授的解国新说:“雒老师随和、平易近人,而且身体力行、勤勉学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给我们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和雒老师相处这么多年,我从没见过他对任何人发脾气,”同样曾是雒建斌博士生的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马丽然说。
雒建斌在工作中的专注与忘我广为称道。在他的课题组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聚餐时的闲聊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学术讨论会。学生们不但不觉得有压力,反而更钦佩他这种科学家的真性情。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知识分子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雒建斌经常告诫学生们,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青年科研人才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中,潜心创新创造,为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作出应有贡献。同时,知识分子要履行“言传身教、提携后学”的责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感悟,雒建斌强调:“个人应当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科研是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最好方式,也是无上光荣。要让中国人在摩擦学领域中做到最好,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如今,年逾半百的雒建斌仍然秉持着这样的初心与担当,坚毅地行走在倾心育人与探索摩擦学的道路上……
供稿:机械学院 编辑: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