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融入大河  心系民生

————记清华水利系教授周建军

实习记者 吕婷


周建军,1960年生,金沙集团3354cc水利系教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曾获世界泥沙学会泥沙研究突出贡献奖、德国洪堡基金、钱宁泥沙科学个人成就奖等。曾任全国人大第十届、十一届代表,北京市政协第十届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委。 
  河流,维系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对水利系教授周建军而言,水资源与河流保护则是他决心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和职业信仰。小到一条清华校河,大到横跨13个省市的长江,他都始终挂在心上。20多年来结合专业建诤言、献良策、参政议政,让他从一个单纯的清华教授成长为一位站得高、看得远的学者,更增强了他保护母亲河的热情和能力。

“纯粹想为学校做点事”

在清华学堂路附近的水利系泥沙实验室,周建军已经工作了23年。1994年,也就是他调入清华的第二年,怀着为学校和国家发展多尽一份力量的朴素想法,他加入了九三学社。1996年~2006年,他先后担任清华九三首任青年支社主委,校委员会副主委、主委。其间正是清华九三学社新老更替的时期,周建军与前辈们一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九三学社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使这个基层委员会成为一个年富力强、积极向上的群体。

“方向上靠谱,业务上扎实”,这是周建军作为党外人士和九三干部的定位。他经常组织大家聚会、交心、交友,无话不谈。在他的倡导下,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夕,都会召集九三学社一些思想活跃的成员座谈,鼓励大家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建议,并将书面意见反馈给学校。这一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很多建设性意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国家发展的关切和促进,使清华九三形成了一支整齐的干部队伍。“民主党派不能只是学习文件,更不能老‘发牢骚’,应该把大家凝聚起来做点事情。只有有了激情,对这个集体有了感情,大家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周建军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的倡导下,委员会还自发设立了“清华九三励学金”,专门帮助和激励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九三清华委员会对成员也非常关心。九三学社名医荟萃,委员会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与社市委和北医九三组织一起,积极帮助有需要的成员解决就医困难。

周建军笑称自己“爱管闲事”。小到道路交通、教工文体生活建设等具体事务,大到学校规划和发展,无论多忙,他都坚持尽责尽能地向学校提建议。为了充分整合校内水源、打通清华水系,周建军在科研节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对校河进行水景规划,提出《清华校园水景规划》供学校参考。他对学校的建议都经过了认真扎实的调研,所以大多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有一种感情,是专属于清华人的。因为爱这里,就是想为她做点事。”周建军诚恳地说。

“要抓就抓最棘手的问题”

2002年~2012年,周建军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的位置上干了十年,其间他还担任了五年市政协常委。从清华到北京,他深感肩上担子沉重,而始终不变的则是满腔热情和那股较真的劲儿。“要抓就抓最棘手的问题”,为首都破解发展难题、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是他当时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首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早在2006年,周建军就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北京政协要设人资环机构”、北京要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间,他和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紧紧围绕中关村经济增长模式、北京在京津冀与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定位和角色、北京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和发展基础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调研,他们充分认识到北京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并存的局面。周建军还率先提出北京要建立以首都经济为龙头的辐射型技术经济体系和“服务中央、服务全国”的长远定位。这些提议都得到中共北京市委的高度重视。

身为水资源专家,周建军尤其关注首都的水资源问题。2007年,他带领九三北京市委重点课题组进行了半年多的广泛调研,提出“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促进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肯地指出了北京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认为南水北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和时期缓解水资源的紧张形势,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水资源精细管理与精确利用等方面共同着手“破题”。报告得到北京市委统战部的高度认可和中共北京市委领导的详细批示。

“敢说话,说实话,出真招”是周建军一直秉承的建言献策原则。在这点上,他认为我国水利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张光斗先生对他的影响很大。张先生与周建军在学术、工作和生活中交流很多,亲切地称他是“最要好的小朋友”。给周建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只要觉得是对社会有利的意见,张先生都会毫不犹豫地提出来;他在报刊文章中看到问题,也一定会写一份建议或意见寄过去。在张光斗这样的前辈影响下,周建军也一直紧密结合专业所长,积极建诤言、献良策。“我不说没有把握的话,在人大我只结合专业研究结果写建议。从专业领域和实际研究出发提的建议才有力度,也更令人信服。”

以保护河流为一生事业

30年来,周建军与三峡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86年,还是博士生的他就开始负责三峡工程泥沙专题研究,多年来在工程相关的泥沙、防洪、发电、航运、水库调度和河流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比如,适当降低坝前水位增强引航道冲沙能力,减免了4条冲沙隧洞建设,更利于三峡船闸两侧高边坡安全;用“双汛限”和“多汛限”等调度方式提高防洪能力,减少水库淤积;在水库变动回水区用“挖粗沙”等方式修复长江物质通量;引清水入洞庭;把长江上游水电站群重新定位为“水资源工程”等。周建军表示:“只要与三峡和长江有关的问题我都做,不仅研究泥沙,也研究生态环境等问题。河流保护才是我的专业。”他坚持把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和重大问题放在首位。“长江、黄河是中国的骄傲。研究大河问题对一个河流大国的水利科学家来说,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责任。能够融入其中,我无比自豪。”

周建军把保护河流作为研究和参政议政的主线。在他看来,新时期的水利事业不仅要开发治理河流,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妥善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尤其突出,关系到13亿人的生存发展,不解决好会有大麻烦。”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他十余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望”长江,潜心研究水利工程的影响。这种坚持使他对长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014年,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依托黄金水道推动沿江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出后,本着讲真话的原则,周建军通过中央统战部提交了《发展长江经济带需要高度注意的两大问题》的意见,提请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和生态两大安全。2015年,党中央部署中央统战部和九三中央联合开展“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主题调研,周建军是调研的技术负责人和报告执笔人。在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等领导的带领下,十余位专家和委员倾力参与,沿江走访、摸底,跨省了解情况,凭借长期的研究积累和调查所得,他们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浓缩成12页的详细报告,指出“伴随着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投入运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改变甚至是趋势性变化”,提出要实施长江生态修复、调整流域规划、改革流域管理体制、协调工程利益分配机制和加大研究力度等建议,得到李克强、俞正声、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多次批示。这些建议也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放到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系列讲话精神。

周建军曾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形容长江上下游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联系。对长江保护的疾声呼吁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他感到十分欣慰。2016年两会期间,他又为九三中央撰写了题为“共抓大保护,修复母亲河”的全国政协大会发言稿,提出要改变“依水获益”而不“为水尽责”的局面,把水利水电工程直接收益全部用于流域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清洁发展等新模式建设。

“水利人必须热爱河流”

30多年来,周建军的学术生涯和参政议政历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水利科学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的科学,单纯从技术上来研究,很难全面理解工程与河流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参政议政让我逐渐学会从不同视角看问题,高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他由衷感谢学校、学院领导给予他的支持、鼓励和包容。参政议政给了周建军广阔的舞台和渠道,让他去守护他挚爱的河流。

周建军也把这份对河流的爱传递给了学生:“我经常对学生说,水利人必须热爱河流,坚决抵制伤害河流的行为。没有发自内心的爱,你们很难把水利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周建军认为,在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清华水利学科也应有所调整,从水利建设为主转向河流保护为主。“我们过去对河流保护重视不够,而这才是当前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研究河流保护更有利于清华水利服务国家和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周建军认为,水利学科应该更侧重于流域资源集约利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引导学生以更宽广的眼界看待水问题,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周建军建议清华水利跨学科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水、土和大气等大宗物质循环规律、高效利用与工程生态效应以及河流修复与保护技术等方面寻求理论与技术突破,更多地发挥国家战略咨询与智库作用。“清华应该站在技术和行业制高点看问题,引领行业发展,我相信我们有这个实力。”

始于河流,着于民生。周建军曾说,风调雨顺、山清水秀就是他的中国梦。滔滔江河,一往情深,他为河流奔波的努力还在继续。

  转自《新清华》2017-01-06

清华新闻网1月9日电

编辑:李华山

2017年01月09日 09:19:4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