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在工程一线实践科学

记者 曲 田


岳光溪,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沙集团3354cc热能工程系教授。1970年毕业于金沙集团3354cc动力农机系。1985年后从事洁净煤技术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循环流化床燃烧”攻关项目,是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煤炭埋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煤炭燃烧的污染也遍及中国大地。在清华,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清洁煤技术的研发与攻关,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大旗。

团队的领头人叫岳光溪,一位上世纪40年代出生、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智慧长者。在业内人士看来,岳光溪是国际著名的流化床燃烧工程实力派专家,但他却说,“我只是有一点科学常识的工程师,时刻谨记着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就要说这块土地的话。”

一句话成为终身事业

我国是燃煤大国,一次能源将近70%来自煤炭,而这个局面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无法根本改变。大量燃煤引发的粉尘和气体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实现劣质煤燃烧利用和燃煤的污染控制便十分迫切,而循环流化床燃烧恰恰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重要出路。

循环流化床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一种,它把化工里的流态化技术转移到燃烧领域使用,这一技术的煤种适应性特别宽,各种劣质煤都能烧。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在燃烧过程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非常低,并且可以通过在燃烧室中直接放入石灰石的方式脱去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与在锅炉后面加一个脱硫塔的湿法脱硫技术相比,相对简单,成本低,还起到了节水的作用。

在岳光溪看来,循环流化床技术对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低成本地解决了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和硫的排放问题,同时可以解决采煤、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煤矸石堆积的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污染控制技术,也与我国市场的长期需求十分相匹。

上世纪90年代初,始于80年代的循环流化床技术已经很快转化成产品,中国虽然也早就开始了这一技术的研究,但由于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发展得并不如国外快。当时,原芬兰奥斯龙公司的循环流化床技术比较先进,曾向中国出售了几台循环流化床锅炉,我国一直想引进他们的技术,却被奥斯龙公司一口回绝:“我们只卖苹果不卖树。”

这句话,岳光溪记了一辈子。“我就不信我们种不出树来!”于是,岳光溪便开始带领团队埋头钻进了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研究中。从“七五”到“十二五”,岳光溪始终没有离开过国家循环流化床燃烧攻关的第一线,这一干就是30余年。

漫长的攻坚之旅

“事实上,外国公司对技术进行严密封锁,是为了长期攫取高额利润,但它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系列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在国外文献中也找不到答案,这就逼得我们不得不去探究技术背后的原理,在搞应用研究的同时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岳光溪说。

从原有的基本理念开始,到系统性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岳光溪和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扑在了发展适合中国煤种条件的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研发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5年,团队针对循环床工程设计的需要,成功建立起一套由我国独创的循环床煤燃烧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的主要创新点全面涵盖了气固两相流、燃烧、炉内传热和污染控制等方面,是国际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的重要进展,也为建立我国自己的循环流化床设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国外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设计理论基本是经验性的,实际上从基础理论到设计方法,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岳光溪说,“我们的这套理论体系是完全独立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体系,研究清楚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背后的道理,揭示了国外技术的缺陷和不适应中国条件的根本原因,使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从纯经验方式转向了理论指导方式。”

此外,岳光溪团队还在新的设计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了第二代节能型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研发,突破了循环流化床燃烧原有技术概念,形成了全新的低床压降节能型循环床概念。该项技术2009年在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试验成功,厂用电为世界最低4.6%,年节电1000万度,并获得了200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荣获国际循环流化床技术贡献奖。该技术被东方锅炉厂部分吸取,所设计运行的山西国锦煤电集团300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性能优势明显。同时2014年底,由我校研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工程也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引发国内外轰动。至今,节能型循环流化床投运已达到数百台,在国内中小热电市场取得了重要地位。

但对于岳光溪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中国人不能只在世界上卖裤衩背心,我们应当更多地卖技术产品。

怀着这样的理想,2002年,岳光溪把他主持完成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技术出口到了日本,这是中国循环流化床设计技术的第一次出口。近年来,法国、瑞士、英国、美国等国越来越多的公司找到岳光溪,希望与他的团队进行合作。岳光溪说,他的心愿算是达成了:“走到今天,我们种出了自己的树,长出了自己的苹果。我们中国人的研究也可以走在世界前列了。”

产学研是工科的生命线

除了在循环流化床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岳光溪和他的科研团队还一直在清洁煤领域寻求新的生长点——煤气化技术。该技术从产生最初的想法开始,5年内便推出了工业装置,于2006年初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工业示范,2×500吨/天示范气化炉在山西成功投运,2007年底通过发改委验收鉴定,被评为世界先进水平,2009年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技术之所以能迅速从研究走向工程示范,关键就在于充分利用了2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岳光溪表示。

在岳光溪的身后,除了课题组这个科研团队,还有一支超强助力团,那便是由全国许多大小企业组成的产学研队伍。正是在这支产学研团队的支持下,岳光溪的很多想法在经过实验室实验之后,才能迅速地走向工程开发。

“因为我们懂得工程师的语言,懂得企业的难处,所以企业信任我们,愿意和我们共同承担工程开发的风险。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多年的科研攻坚之旅让岳光溪深深地体会到,作为高校的研究人员,必须了解工程实际,否则就不会有工程感觉,不知道工程技术在使用中的问题何在。同时还要善于把问题带回学校进一步研究,运用自己的知识从更深的层次去看问题,掌握问题背后的实质。“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企业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从他们身上充分吸收营养,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困难问题。”

岳光溪走到哪儿都会留下手机号,经常有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单位给他打电话,询问技术问题。他能解答的就马上给出答案,不能解答的就作为科研方向进行研究。“创新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它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工业实际问题抽取出本质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本途径。”岳光溪强调,面向应用的科研要抓住市场的需求,找到能够长期做下去的研究领域,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支持,使研究者能够形成完整的认识过程,继而去创新。

目前,岳光溪的科研团队获得专利40余项,在循环床关键部件方面得到中国专利12项,含发明专利8项。此外,岳光溪团队与地方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传统,他们与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和山西阳煤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长达16年的合作使得两个企业成为山西省的明星企业,这也为山西省政府和清华共建金沙集团3354cc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虽然成绩赫赫,岳光溪却谦虚地说:“我在循环流化床领域干了30多年,直到现在我才敢说,我基本搞懂了,我能做得比别人更好、和别人不一样了。人一生就只有这么一点时间,但需要做的事情却有很多。这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要克服浮躁心态,踏踏实实做事,才能一步步走出成果。”

令岳光溪倍感欣慰的是,如今课题组里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的科研团队都有一个基本觉悟——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作贡献,为企业与行业服务。“当达到一定业务水平以后再想干得更出色,不在乎你有多聪明,而在乎你的心胸。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对于自己,岳光溪坚定地说:“洁净煤技术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我也很喜欢干这个,所以还会在这个领域继续做下去。”

来源:《新清华》2016-10-14

(清华新闻网10月18日电)

编辑:李华山 常松

2016年10月18日 13:55:5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