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滢垭:双料特奖,砥砺前行
研通社记者 任续超
周滢垭,女,金沙集团3354cc热能工程系2012级硕士,师从倪维斗院士。她在清华-亚琛双硕士项目学习两个不同专业:动力系统及工程热物理与生产系统管理,学制3.5年。硕士期间,她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EI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与导师共同撰写的《中国可持续能源系统》,被《金沙集团3354cc低碳文集》收录;在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组织起55位欧美中华人学生进行能源调研。
放下光环,再次出发
2012年9月,带着“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和“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周滢垭开始了清华-亚琛双硕士项目的学习,至今三年有余。对于双硕士项目学习面临的困难,周滢垭虽有心理准备,但这条路充斥着的艰辛和坎坷还是令她记忆深刻。而今三年后,看着自己硕士期间走过的的路——三年半内完成两个专业学习,完成从清华园到德国跨越时空的两个学习单元,解决求学求识道路上不断涌现的问题等等。这三年来经历的一切使周滢垭明白:她选择的是一条精彩但也艰苦的道路。
研究生一年级,周滢垭在清华完成学业。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周滢垭总学分绩为95.7,排名1/61;这期间周滢垭作为双硕士项目清华团队发言人,负责沟通协调与亚琛大学在课程、生活等多方面的事宜,帮助德方学生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在音乐和体育方面周滢垭还是金沙集团3354cc跆拳道代表队队员,是世界跆拳道协会官方承认的黑带级别,曾于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跆拳道比赛竞技第5名。她还是金沙集团3354cc军乐队一队队员,参加过多场音乐会、仪仗队表演。
第二年周滢垭的学习坐标则定位在德国,“在德国的两年学习,为了学习、实习、论文,我一共搬家了七次。”一个人漂泊在外,刚开始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她十分思念亲友,很多时候都有一种漂泊无助感,但是一路走来,却也收获满满。
她来往于中德之间,研究领域涉及到工业应用和理论研究,还有结合实际经验的,这也促成了她对“科研”二字独特的理解。周滢垭说:“自己做的所有调研以及所有在协会的志愿活动,都知道无法作为自己的‘学术’的成果。方向的动摇,生活上的紧迫,更加的刺激了自己的漂泊感和无助感。”在内心最挣扎,最恍惚的时候是导师给了她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她说:“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倪维斗院士,一路走来在导师的支持下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以完善。我经常和他通跨国电话,我的凌晨,他的上午,和他激动地说我发现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制定里的闪光点,也会诉说这些调研没有办法做成硕士论文的担忧。他理解我夹在三种标准中的尴尬,用自己的工资资助我。几次回国拜访老人家,看到他房间里书和材料堆积满满,事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能堪当空中飞人参加各种会议,我什么都不怕了。”
周滢垭通过不断的努力再次证明了自己。一年德国亚琛工大课程学习中,她的总学分绩1.3,名列该专业近10年来Top 1%。在课余时间仅仅学习了一年德语的她在德国四大能源康采恩之一的EnBW项目管理岗位上实习并获得满分。之后她成功以清华学生的身份与德国ABB Corporate研究中心建立合作项目,致力于清洁能源的低成本化,在半年内以1.0的成绩完成项目,并且成功申请了国际专利PCT,与其他四位ABB科学家分享成果。周滢垭在三年内以第一作者在三个不同领域发表2篇EI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另有2项国内专利在硕士期间通过实质审查获得的授权。
专注科研:从理论到应用实践
刚开始硕士学业的时候,导师让周滢垭自己找硕士论文题目,提醒她做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她去德国学习前,导师交待她说希望回来能告诉他德国的分布式能源如何发展起来的。于是她在德国到处找关于分布式能源的课题背景资料,希望将其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自己写过proposal去与研究所谈,最后发现如果是研究德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经历,搜集分析数据与中国实情对比,德方没有兴趣;如果是开发某个分布式能源里的某个技术,完全没有办法回答导师的疑问,一叶障目。于是她主动跑到慕尼黑见了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的主席,希望能得到帮助组织人马调研德国分布式能源,得到主席的全力支持,之后在协会找到7位华人学生一起调研,2个月日夜兼程的努力只为能回答一个问题:德国的分布式能源如何发展起来的。
在做调研的同时,周滢垭深知《分布式能源与电价》这个调研没有办法成为自己的硕士论文,不够学术,于是主动申请ABB德国研究中心的风电场监测算法开发的项目作为硕士论文 。项目期间她发现德国的“科研”也不够学术,即使是博士生都不一定要求发表论文,而是需要完成许多工业项目,而企业更是非常注重能否降低成本能够马上应用,注重编写的程序是否有完整详尽的代码注释以及说明书。这是周滢垭科研的“工业应用”部分。
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周滢垭自己开始着力研究算法的理论依据,论文推导了20页的公式,也向ABB层层申请要求发表论文。这是周滢垭科研的“理论”部分。双硕士学业里,两年上课,半年实习,最后的一年里,周滢垭力求在三种标准里都能做到问心无愧。周滢垭说:“自己也真心认为这三种标准的‘科研’都有其价值,不同的人才应该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其科研和学术。”
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
从参加中德双硕士项目的第一天起,周滢垭便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清华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德国,周滢垭自2012年入学起担任双硕士项目清华学生的团体发言人,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国际处、机械学院以及德国北京使馆协调沟通关于该项目从课程到生活的各项事务。
德国是世界上清洁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周滢垭在德国除了自己学习德国的能源技术及政治、经济经验,她还促进在欧洲能源领域工作、学习的华人一起总结德国的经验为中国能源发展献计献策。她志愿在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担任执委,已经坚持了一年半,为100多位在欧洲能源行业工作、学习的会员服务,组织了十余场活动,并多次受中国政府机关、企业邀请交流经验。2014年周滢垭带领8位德国学生撰写了7万字《德国分布式能源与电价》的报告,获得南方能源观察“能源青年行”二等奖。2015年协会的影响力更是超出了德国,周滢垭组织协调起来自中国、德国、法国、丹麦、瑞士、加拿大的55位华人学生,6位指导老师,共同进行5个课题的调研,在2个月内形成了20万字的报告。除此之外2015年6月她代表协会发声,参与到能源局组织的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12个课题中的10个。
两年在德的历练让周滢垭对德国10年能源转型的政治、经济、技术各方面有了深刻的体会,2015年8月,在广泛调研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她与倪维斗院士合作撰写了2万字的专著《中国可持续能源系统》,收录入《金沙集团3354cc低碳文集》,将于2015年年底由金沙集团3354cc出版社出版。
再次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周滢垭更加明白:“能源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面对中国在能源方面的危机和挑战,能源人不仅要有自己专业的深度也要有广度,光有技术没有经济政治上的相辅相成是没有用的,能源人不能单打独斗,能源是个太广太复杂的课题,应该形成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每天只有24个小时,但一个人能组织起一批人,以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
三年后的今天,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周滢垭说道:“一切困难都不会影响我在学业上的孜孜以求,不会浇熄我对能源的热爱,不会打击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念。在专业上我精益求精,追求实际工业应用;在文化上兼容并蓄,中德英三语串起中德学生间、能源技术上的交流;在社工上志愿服务,不求一枝独秀,但求共同进步,向中德两国人展示一个清华人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系列的执念将如明灯一般,一直引领着她不断前行。
供稿:研通社 编辑:文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