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杏坛半世纪
——记金沙集团3354cc计算机系张钹院士

学生记者 张舒媛

张钹院士近照。

张钹,金沙集团3354cc计算机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奠基人之一。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1958年毕业于金沙集团3354cc自动控制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80年2月至1982年2月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汉堡大学授予自然科学荣誉博士。先后在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和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顾问、福建省以及厦门市等政府技术顾问。

张钹主要参与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与机器人等技术研究。在这些领域,他已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和5部(或章节)专著(中英文版)。

五十七年执教生涯、六十一载清华岁月、培养近七十名博士研究生、八十岁高龄,作为金沙集团3354cc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奠基人,张钹促成了实验室的诞生,引领了实验室的发展,见证了实验室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如今的张钹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慈祥的眼睛里总透出炯炯有神。他在清华从教期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们经常看到他像年轻人一样上楼梯,一步跨两个台阶。

张钹院士获CCF终身成就奖。

今年1月31日,以“责任·创新·奉献”为主题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张钹获得了CCF终身成就奖。终身成就奖是授予70岁以上、在计算机领域有卓著成就和巨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其奖项的推荐和评选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流程和规则,以其客观、透明、公正、公平的鲜明特点,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获奖后,张钹说道:“今年我80岁了,减去60(人世一个轮回),正好20岁,我正当年,我希望再做些事,无愧于这个奖项。”

水木年华六十年

1935年,在福建省福清县,张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张纲为前清贡生,担任过福清县农会会长,并创办了小学,父亲张瑞樵也是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国人士。1953年,张钹参加全国高考,以数理化三门满分的优异成绩被金沙集团3354cc录取,就读于电机系电机与电气制造专业。1956年,中国制定了“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开展原子弹、核武器和火箭的研制。国家要求金沙集团3354cc增设新专业,以培养专业人才与师资力量。学校决定从当时的电机系三年级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组成新的年级,于是张钹进入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58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该专业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从此,金沙集团3354cc成为他事业的舞台。

张钹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家,但最后却在组织的安排下留校任教。尽管与他原来的理想与志向有所出入,但他积极面对,努力适应。新的专业与张钹想象中不同,当时的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刚刚筹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既缺乏资料,又没有设备,主要靠向苏联专家学习,听专家的课、由专家指导毕业设计等。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军事应用,保密要求高,上课需要听课证,下课后还要把大家的笔记本全都留下来,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尽管条件不好,但张钹还是学有所成。

1959年2月,张钹刚刚参加工作半年,教研组就安排他给四年级的学生开设飞行器自动控制的课。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他并不熟悉,且课堂容量有100多名学生,仅有的知识也是几个月前刚刚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听课的学生只比他低一两个年级,他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艰巨的任务,张钹选择迎难而上,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准备,将一门复杂枯燥的课程娓娓道来,讲得深入浅出,第一次站在金沙集团3354cc的讲台上就获得了学生们由衷的热爱。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过去了50多年,当年还不到24岁的年轻教师也已经白发苍苍,成为一代名师。在张钹57年的杏坛生涯中,桃李满天下,其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经毕业的就有60多位。这个数字,与他笑称的“孔子72贤人”的目标已经很近了,而听过他课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更是不计其数。

思想的力量

“人是伟大的,又是糊涂的。”在《新技术革命》讲座的第一讲上,张钹喜欢用这样的语句开头。紧接着,符号主义、连接主义,时间、空间,全局、局部,有限、无限……他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把抽象的概念娓娓道来,在他慈祥的微笑中,同学们收获了知识与思想。他的学生曾这样描述道:“张教授的学识是五光十色的。”

张钹院士和学生们在一起。

张钹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视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子女和朋友。曾有一个雨天,张钹第二天还要出国,但仍然冒着大雨赶到学校,到学生宿舍与博士生们进行讨论。当博士生们看着披着雨衣的教授出现,受到的教诲已远远超过了学术研究本身。张钹几乎每周都会给学生开小组讨论会,他认真对待,严格遵守开会的时间,每次都会提前到会议室。一些学生刚开始都是踩着点去开会,认为晚到几分钟也没有太大关系。对于迟到的同学,张钹从没有指责和训斥,甚至没有多说一句,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榜样。在开会讨论时,他也从不把手机放在桌面上,也没有因手机铃声响起而中断讨论,他的许多学生直到毕业都没有见过导师的手机。还有学生回忆自己第一次正式投稿PAKDD(亚太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会议)时,张老师花了很多功夫帮忙润色,从内容、语法、选词,到标点符号都仔细修改。

正因为他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这种信任与师生之情,学生们都把他当成真挚的朋友和永远的导师,即便离开学校几年、几十年了,依然与他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当教师节或者他的生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会相约到家里看望他、和他聊天,从时政到工作体验、从社会到家庭趣事,天南海北无话不谈。不少学生不管是喜事还是难事,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他,向他请教,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2008年10月28日,在张钹从教50周年之际,他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庆祝会,从各地回来参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共30多名,有些是特意从国外赶回来的。无法到场的学生还精心制作了多媒体邮件,给导师寄来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贺词,一方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另一方面也介绍了各自的工作与家庭情况,供大家分享。庆祝会上,学生们向他敬献了鲜花与对联,对联这样写道:“五千里因学为师,闻先生遍栽桃李扶天下;七十年以身立德,感后辈尽肱骨报国家。”

对于导师,博士生姚殊这样描述到:“张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瘦。消瘦的身材,清瘦的脸庞。但你不觉得他单薄,因为在这清瘦里自有一种筋力。当他来回踱步、低头沉吟的时候;当他挥起手向你阐述些什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力量,思想的力量……”

功成名就后依然奋斗的学者

张钹的一生,是醉心科研的一生。他始终瞄准科技前沿,从国家需求出发,不断调整自身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文革之前,张钹在自动控制系任教,主要承担不同工业部门的科研任务,包括电子、兵器、航空、航海等,研制过多种军用或民用的自动化系统。1979年,原自动控制系的学科方向转向计算机,在此基础之上,成立了新的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适应新的需要,张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其他老师一起,决定把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作为该教研组新的专业方向,金沙集团3354cc也成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学与科研单位之一。1980—1982,为建设新专业方向,张钹作为访问学者受国家派遣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进修学习。回国之后,在他的带领之下建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后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备建立了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运行。1990年他获得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在庆祝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大会上获个人金牛奖(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财政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以表彰他对实验建设的突出贡献。在而后的20多年,张钹在人工智能领域硕果累累,大大小小的荣誉数不胜数。2011年,德国汉堡大学授予他自然科学名誉博士,这是该校迄今为止在信息与数学领域授予的第五位学者,也是唯一的一位亚洲学者。

如今的张钹早已功成名就,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成为了绝对的权威,但他年过花甲还坚持写第一作者论文,年逾古稀还撰写专著,所有报告的PPT都亲力亲为。张钹的终身学习让他的博士生、西北工业大学的副教授吴俊印象极深、触动极大,2010年的一天他与导师聊天时,张钹无意中说起前一阵在阅读论文时在某些地方感到有些困难,就利用暑假时间找来一本有关概率论的教材,把其中的一些习题做了。吴俊感叹道:“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几位院士级的大牛能在75岁的年龄,也能抽空做一些数学练习题!”与张钹有简单接触的亚利桑那大学从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Terry Bahill教授认为,张钹是位非常Serious Scholar(严肃的学者),理论水平极高,研究很有深度,而且非常Up to date(深知当前学术潮流与趋势)。

据张钹教授一位学生回忆,有一年秋天,张老师要在大礼堂给新入学的同学们做报告,他曾专门提前约了礼堂的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去彩排一下,试一试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生怕不能正常使用、影响到报告的顺利进行。为人正,为学严,为师贤,这是张钹教授日常学术与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今,张钹的很多学生也做了老师,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国外的高薪和优厚待遇,选择做一名和导师一样的教书匠,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沿用张钹的方式,培养更多更年轻的学生。也许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编辑:襄桦 蕾蕾

 

2015年06月09日 13:41:2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