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韬:离不开集体的“特奖”
学通社记者 张晓雨 吴伟超
郭宇韬近照。
“我觉得我最终能获得这份荣誉(特等奖学金),与集体是分不开的。”集体,是采访郭宇韬时,他提的最多的词之一。
郭宇韬所在的金沙集团3354cc土木系结11班,充满了技能各异的“小伙伴”:有身为学霸且擅长打游戏的“技术宅”,有能参加各种体育赛事的“运动天团”,也有比赛奖品塞满寝室中厅的“多路战队”。以至于在参评特奖之前,班长半开玩笑地对郭宇韬说:“我们班什么都不缺了,就缺一个特奖。”因为,“特奖”对于他们而言,象征的是集体的成长和努力。
集体:成长从这里出发
“你和你的周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采访中的沉默间隙,郭宇韬整理了一会儿思路,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似乎是他固有的思维方式,总是把他人的故事与意愿纳入自己的思考中。他说:“当初自己做一个决定,要咨询身旁的好多人。”在某种意义上,郭宇韬是一个“集体主义者”,“我觉得绝大部分情况,集体的意愿与个人的意愿都不是相悖的,那自己顺从一点又何乐而不为?”
郭宇韬的家乡在四川省仪陇县,与许多同龄的孩子相比,郭宇韬早早过上了“集体生活”。初中时,他离开父母独自去市里读书。他开始时很不适应,一番跌跌撞撞过后,他发现,朝夕相处的同学慢慢成了“家人”。讲起和同学一起经历的汶川地震时,他又严肃起来:“地震来了,我们很恐慌,一起跑,楼没有垮。”
大一时,郭宇韬主动竞选成为了结11班的团支书。在与集体“日久生情”的日子里,他“兢兢业业”,甘之如饴。他说:“我对这份工作有着前所未有的认真。” 为了不负集体的期望,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班里,他甚至特意退了一些必修课,“我把50%的精力都放在团支书这份社工上了。”
团日来了,他亲自跑到办公室邀请老师,甚至还专门录了一首“土木之歌”;素拓来了,他申请到了数目不小的校级素拓资金,带着班集体风风火火地骑行到天安门看了一场升旗;甲团来了,他连睡觉都在想点子,最后做的视频“感动到连机器也出了bug”,很多同学看视频的时候都哭了。
“他非常热爱这个集体。”郭宇韬的室友李在上回忆起曾经的点滴,“我清楚地记得,当班级足球队第一次出线时他的那份兴奋感染了班里的许多人。他真的是把班级放到了心里。”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这个由大一新生组成的班集体在全系的甲团评估中总分位列第一,且获得了“校优良学风班”这一称号。
在郭宇韬的眼中,最让他骄傲的不是各种班级荣誉,而是班里团结的文化。每次遇到集体活动,班里都很容易召唤出同学参与,“别的班都很羡慕”。大三时跑马拉松,年级里有十几个人参加,他们班就有十多个人。
对郭宇韬来说,自己的最大成长,始终是从集体出发。
尝试:做世界的体验者
“我要做世界的体验者。”正如郭宇韬在特奖答辩上所说,在清华的三年里,他确实尝试了很多。
因为学科特点,土木系的本科生在从事科研时,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很难取得显著的成果。一开始,郭宇韬并没有把志向“锚定”在科研上,而是在大学里先体验了其他各种可能性。
郭宇韬自认大学三年最大的挫败,是他组织的团队在第十九届结构设计大赛上的失利。他的队友李在上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不知熬了多少夜,做了多少模型,那一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基本都奉献给了比赛。然而最终的比赛结果让我们都始料未及——结构垮塌,没有成绩。”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他和他的队友并没有统一意见。他和一名同学是“激进”的尝试者,想要挑战第一;而另外两名同学则相对“保守”,觉得争第一风险太高,稍有闪失,满盘皆输。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前者。
似乎那时的郭宇韬第一次有了遗憾。在特奖答辩上,他特意用“垮了”形容这段经历。但现在看来,那已成为一段宝贵的回忆。郭宇韬在朋友的帮助下,很快振作起来。“对于体验者来说,心态一定要好。”
“心态不好的当不起体验者,也会频频后悔。对一件事情有感觉不敢去做,那就会因错过而后悔;不敢坚持做事情,就会因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而后悔;不敢有多种体验的比较,就会因没有方向而后悔。”郭宇韬如是说。
结构设计大赛比赛现场。
结构领域的课题,对于本科生十分困难。刚上大三的郭宇韬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科研相关的培训,但为了适应科研需要,他也几乎全部通过自学培养了相关知识与技能,就连老师也建议他采取“尝试与了解”的心态。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郭宇韬关于“屈服后强化结构的抗震性能”的论文在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抗倒塌大会上发表,他作为唯一的本科生参与了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他的团队计划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形成SCI文章。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有智慧,但这种智慧和年龄没有直接联系,和他的经历有关系。”郭宇韬希望在更年轻的时候去体验更多的事情,这样看来,他的生命就算“延长”了。
认同:影响自己,影响他人
也许,就像所有追寻人生意义的智者会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一样,郭宇韬也在采访中自我追问:“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外系同学来说,他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是一个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人,是一个各方面都做得很好的人,是一个很牛的人,也是一个比较“高冷”,不经常玩微信、人人的人。对系里的学弟学妹来说,他是一个学长,是一个做事情很负责的人,是一个只要发短信、发邮件都会很快回复的人,是一个关心他们的人。对班里同学、室友来说,他则是一个“没有下限”的人,他们像是亲人,无话不谈。
“从心底说,我确实想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郭宇韬很坦诚。与集体共成长,他曾用这样的信念影响了自己近十年。但是他也希望,自己有力量为他人的成长做一些什么。
“一开始觉得,我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引导身旁那些‘偏离正轨’的人,或是沉迷网络游戏,或者不热衷于集体活动。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个能力去真正改变一个人。改变是困难的,而且如果他自己不愿意改变,旁人只能束手无策。”所以,郭宇韬也逐渐将“改变”转为“影响”和“关心”。
比赛准备期间,郭宇韬与科协同学合影留念。
他一直有着这样的期望,通过自己所做的点滴,让周围人“心胸豁达,更加开心”。他也喜欢和大家待在一起的感觉,“一起聊天,一起做事,就感觉很开心”。“但是,要首先‘做好自己’。”他说。
郭宇韬的心里仿佛装着一颗小太阳,一直在发出温暖发出光亮。影响自己,影响他人,简简单单八个字,是他一直追求的信仰。
如今,郭宇韬已经选择在土木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安心科研,厚积薄发,祝愿郭宇韬能够开创属于自己与他人的“大未来”。
(清华新闻网1月12日电)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小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