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当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记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获得者、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教授申卫星

实习记者 王 蕾

图为申卫星近照。

  申卫星,山东日照人,1970年4月出生。现为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申卫星具有丰富的国外进修经历,曾为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德国科隆大学和弗莱堡大学访问学者。学术兴趣集中在民法学领域,出版《期待权基本理论研究》和《物权法原理》等专著和教材16部,发表法学学术论文60篇,其中有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著有英文和德文论文,多篇论文被翻译日文、韩文和法文。2006年获得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和最佳教案奖、2009年获“首都教育先锋”称号。

  法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大批有信仰的人,前赴后继地来推动,我只是其中一位。

——申卫星

  法律者何?是谓匹夫匹妇打理日子之天下公器;法家者何?是谓对世间常识常理的规则化,藉公器有效打理世事,安顿人类心灵世界矣。

  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明理楼,安静,肃穆。在二楼法学院会议室,我们见到了不久前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的申卫星教授。对于我们有赞美之意的开场白,申卫星摆手笑言:“不要抬高我,我只是金沙集团3354cc一名普通的教师。”相对于荣誉的淡然,令申卫星兴奋的是,由他代理的钱钟书、杨绛夫妇私人信札拍卖案二审胜诉,“利用法律维护人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发展完善,这才是法学家孜孜以求、梦寐向往的终极目标。”申卫星如是说。

选择法学:从“没好感”到“充满兴趣”

  严格意义上讲,申卫星并非法学科班出身。最初进入吉林大学,申卫星选择的是数学力学专业。他对法学并无好感,认为学法律的人,只会耍嘴皮子,法庭之上逞口舌之能,背法条也只是机械化重复,无法体现思考的深度。

  一次偶然的机会,申卫星结识了一位学习国际法的同学,在交谈中,他谈起了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令申卫星意识到,原来法学博大精深,看似机械的条条框框背后有一整套理论体系作为强大的支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申卫星找来大量有关法学的书籍开始阅读,又去法律系旁听,他逐渐被法学的魅力所感染。在数学系学习一年后,成绩排名第一的申卫星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到法律系。

  申卫星的法学道路从大二转到法律系开始,这条路并非康庄大道,但是一走就是很多年。

  由于对法学充满兴趣,申卫星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对于课堂的讲授他也是竖起耳朵听。更为难得的是,他勤于思索,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敢于大胆质疑。大三时,老师在课上讲到,环境权是一种财产权,这句话引发申卫星的思考,在他看来,环境问题不仅带来财产损失,也带来人的身心损伤。在翻阅了大量材料之后,申卫星靠着教师的指点与自己的思考,将所学融会贯通,完成并公开发表了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环境权初探》,这对还是本科生的申卫星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从此,申卫星踏上了法学研究之路。

  在硕士和博士学习阶段,申卫星分别师从崔建远和江平老师。崔健远老师是“第二届十大青年法学家”,他手把手地教予申卫星法学研究的方法,帮助他打下了坚实的法学基础;江平老师是公认的“中国法学界第一人”,他积极支持申卫星出国学习,并带着他深度参与相关立法实践,这对开拓申卫星的学术视野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今天申卫星在法学领域,尤其是在他的主攻方向民法学方面颇有建树,出版《期待权基本理论研究》、《物权法原理》等专著和教材16部,发表法学学术论文60篇,其中有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面对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申卫星谦虚地说:“我还有很多问题没研究,学术是无穷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好好挖掘。”

走出国门:打开学术的一扇天窗

  九十年代初期,即便是在吉林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出国留学也并非易事。在得知可以自由申报出国留学的第二年,申卫星立刻报名参加了出国留学水平考试,并选择将大陆法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德国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1998年,申卫星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为博士的同时,也取得了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的资格。经过一年的德语学习,在导师江平老师的支持和推荐下,申卫星前往德国科隆大学,师从著名民商法学家诺伯特·霍恩教授(Norbert Horn)学习。

  虽然对学术圣殿无限向往,但申卫星坦言,面对突然敞开的“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是“迷茫与恐惧”。外国人对中国是否友好,学习资料是否能共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这位第一次出国的青年。但结果是,他深深地被震撼了,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文明同样灿烂而开放,更重要的是——“科隆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那么多书,所有的书都是我想要的,我经常一天去拿好多书,有的书是用梯子爬上去拿下来看。我真想把所有书的目录抄下来,做一个读书规划,好好去读这些书。”

  时隔多年,申卫星回忆起这段经历,仿佛又回到了29岁,他兴奋,激昂,甚至现场“秀”起了德语,掩饰不住当时霍然打开了学术的一扇天窗的喜悦之情。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大量一手材料的搜集,回国后申卫星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期待权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是国内研究期待权最详尽系统的著作。

  申卫星先后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美国天普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访问。丰富的国外进修经历,也使申卫星在研究方法和领域上得以开拓创新。申卫星运用民法学知识开展了对卫生法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首次在法学院校中为法律硕士学生开设了《中国卫生法专题研究》,并与美国Scott Burris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卫生法前沿问题研究》一书,引起较好反响。

  在申卫星看来,科技发展带来诸多新的法律问题,比如人工生殖,基因检测,器官捐献,伦理、隐私问题等,这些都为法学发展带来挑战。过去法学研究以学科来分,未来法学的发展应该突破二级学科固化的局面,由学科主导转向为以社会问题主导,比如环境问题,公法和私法都可以来研究。法学研究要跨越专业壁垒,服务于社会发展,不再是束之于高阁的、抽象的理论,而要彰显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品质。

服务社会:践行学者的责任使命

  近代以降,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被打上“关心民瘼、道谋匡济”的烙印。对申卫星而言,其选择了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民法作为研究领域,不啻为关注、保障民众基本权利的一种强烈诉求。

  频频爆出的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让申卫星伤透了脑筋,人们研究侵权责任、产品责任头头是道,但遇到具体药害事件、食品事件却不能回答。他开始重新思考民法的意义。民法不是课堂上讲的很美、实践中缺少生机的条文,而是要解决社会矛盾,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出发,申卫星关注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将研究重心投放在保障房和医疗方面。他全程参与“住房保障法”起草,目前已形成《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受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他正在为深圳起草《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这是一个地方版的医疗法,申卫星希望通过在深圳“试水”,推动将来在国家出台“医疗法”。

  “参与立法的过程,能够实现一个学者的社会使命感”,申卫星严肃的说,“作为法学研究者,一定要对社会有贡献。这不单单是写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奉献于立法;通过立法,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去年,某公司要拍卖钱锺书、杨绛以及钱瑗私人书信、手稿一事闹的沸沸扬扬。申卫星参与代理了杨绛先生维权案。案件审理过程极其艰辛,一审法院3次开庭,最终,法院肯定了杨绛先生的合法诉求,判决原告胜诉。面对杨绛先生的遭遇,即当合法隐私遭遇侵犯,出于法学家的责任和使命,申卫星为其维权,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案来维护中国的法治”。

  在这个案子中,申卫星也着实感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现实中维护一个人的权益并不容易。比如,代理杨绛先生起诉没有问题,但维护钱钟书先生的权利却缺少依据。即使众人皆知他们是夫妻,但由于缺少最有力的证据——结婚证,所以在举证上可谓费尽了心力。法律的“形式主义”似乎印证了柏拉图的名言:最好的治理是哲学王之治,法治乃是次好之治。果真法治在现代社会要流于积弊吗?申卫星给出了否定答案:“法治确实有一定的代价,某种意义上是牺牲了个案。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情社会完全被破坏,法律不仅是某个条文的解释,更是体系解释,需要多维度考量。”

教学育人:一代代推动法治进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永远是为人师长的本职。对于申卫星来说,尽管拥有民法学家、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副院长等多重头衔,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作为老师,把课教好是第一要务,我很享受教学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在灌输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能力,是申卫星一个重要教育理念。申卫星特别担心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以最大限度完美呈现出来,背下来,考试再答上去,学分过了就毕业。如此以往,学生便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的能力,不会发现问题、组织自己的材料形成观点。他要求学生能够批判性思考,敢于对传统观点和学术权威提出质疑。因此,在教育学生上,申卫星特别重视启发性教学。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法学院本科生王小何说,申卫星老师在课堂之外,常常会提供扩展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正是在3年前的一节民法课上,任课教师申卫星将一份几天前在江苏南通市参加学术会议的材料发给了上课的同学,材料中“表见代理”这个法律概念引发了他的兴趣。在申卫星的指导下,进过反复调研取证,王小何和他的团队斩获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这是法学组唯一的一项特等奖,也是金沙集团3354cc文科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首次获得特等奖殊荣。“文科院系的同学进行课外学术研究的志趣很高,关键在于指导教师能否将学生‘带进门’。”王小何对引导自己向学术研究迈出第一步的恩师心怀感激。

  对于硕士生、博士生而言,申卫星更注重研究能力的养成。天津滨海新区课题调研本来由申卫星负责,为了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申卫星自行带着10多位学生前往天津调研。“申老师总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训练我们带着问题意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卫星在读博士生李浩然说。

  申卫星一直非常欣赏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在哈佛学习的时候,每天的阅读量为100多页。他认为,读书可以把整个人的气质都提升起来,“书读多了,心里的世界也就大了”。每周申卫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围绕西方法律原著和法学经典文献与学生一起讨论。

  除了教学,申卫星还要参与法学院院务,分管科研和外事。与国内其他老牌法学院相比,相对年轻的清华法学院,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方面已经蜚声海外。根据2014年QS世界大学法律学科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4-LAW),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位列全球法学院第44位,在亚洲地区排名中,清华法学院仅次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这是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连续4年排名前50名,也是中国大陆唯一一所进入世界50强的法学院。据此,申卫星认为,法学院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推动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使清华法学院和国际最顶尖法学院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让师生有机会、有渠道走出国门,也使得清华法学院能够在世界法学研究的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说,清华法学院无疑是大陆法学院中国际化是最高的。”申卫星说。

  采访最后,我们好奇地询问申卫星,是否后悔当初转系选择法学的决定,申卫星摇摇头:“从来没有过。”他说,曼德拉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入狱27年,而在于面对不可感知的未来,他依然乐观、充满信心的活下去。自己的导师江平老师亦是如此,遭遇了巨大的磨难之后,他仍然选择相信法治。而法治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需要一批有信仰的人来完成,申卫星也是其中之一。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走向讲台,也走向立法,一代接一代,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虽然大家对法治持有各种各样的意见、看法,认为法制建设有诸多不理想之处,但不得不说,现在确实比以前已经进步很多,这就是值得欣慰的。我相信,将来,一定比现在更好。”申卫星坚定地说。

清华新闻网4月23日电

编辑:襄桦 学生编辑:小 西

2014年04月23日 18:24:5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