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感谢坚持 感谢幸运

——访2013年金沙集团3354cc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冯硝

研通社记者 徐雅兰 宋一苇

 

  冯硝,女,金沙集团3354cc物理系2008级博士生,师从薛其坤院士,主要从事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的生长和电子质研究。冯硝所在的团队制备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磁性拓扑绝缘体样品,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中起到关键作用。此项工作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目前冯硝已发表SCI文章7篇,其中2篇发表于《科学》期刊,一篇发表于《自然》子刊,曾获“清华之友-光华奖学金”二等奖、金沙集团3354cc物理系“任之恭”奖学金及金沙集团3354cc“一二·九”奖学金等奖励。

脚踏实地,做好当下

  清秀的面庞、白皙的皮肤、美丽的大眼睛,是冯硝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她的目光总是那么坚定,并伴随着几许含蓄的自信。

  但是,冯硝从不觉得自己素来就是“佼佼者”,就连当初选择就读的、今天她倾力奉献、并从中取得丰厚回报的物理学专业,也都曾是她的“无奈之举”。报考清华时,她的第一、第二志愿都没有达成,最终被调剂到了物理系。在清华物理系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冯硝并没有马上脱颖而出。入学之初,她的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偶尔会成为“垫底”的那类人。物理系为大一学生开的普通物理学课程由杨振宁教授全英文授课,这对于冯硝而言,在知识掌握和语言使用上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时也有过彷徨,想着自己是否应该转专业。”冯硝回忆道,“但我明白一个道理,尽管我不知道未来自己会做什么,但眼下我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做好当下的事情。不管未来自己是继续留在物理系还是转专业,这都是发展的‘资本’。”这一学年,冯硝一边翻译课本,一边学习知识,生生“啃”下了一本被物理系学生称为“红砖头”的巨著。她的学业成绩也逐渐在系里名列前茅,并培养起了干事情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习惯,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入博士阶段后,冯硝师从薛其坤院士。由于研究方向的尖端性和实验器材的昂贵,薛老师要求一年级博士生暂时不要直接碰仪器,而先要跟着师兄师姐们学习、体悟。时间一长,冯硝初来乍到时的新鲜劲头便被磨灭三分,常常“宅”在宿舍看文献打发时间。这一消极的状态被导师一语点醒,“薛老师见我常常不在实验室,就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说即使是看文献,也要在实验室里看,这样有问题和疑惑可以随时在课题组内交流解决。”冯硝回忆道。看到这封邮件,冯硝感动于导师在百忙之中对自己的关心,开始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我认识到科研确实应当从基础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有了这种想法,我自然就一步步地进入到一名‘实验者’的角色。”

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冯硝说,如果说自己有一样最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坚持。“做科研,很多人并不缺乏激情和动力,却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到最后。很多成功的人,只是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下而已。”

  冯硝小时候,也曾没有长性,对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小学三年级时,是祖父的一个“任务”,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坚持”的种子。祖父喜好泡制药酒,药材需要常常更换。一日,他把小冯硝叫到跟前,让她将药材从泡酒的窄颈瓶中取出。冯硝一开始觉得有趣,但眼看人参每次被夹到到瓶颈处时又会掉回瓶中,便动了放弃的念头。面对冯硝的撒娇,祖父一改往日的娇惯,严肃地教育她说,“这件事你必须坚持下去。这一件事情想要放弃,其他事情也不会成功。”祖父的认真震慑住了小冯硝,她心里突然生出一股前所未有的韧劲,尝试多次后,最终在祖父的引导下,变换思路,将药材捣成几个细段,一点点地取出。这件往事,让冯硝第一次明白了面对困难时,“坚持”的含义。

  冯硝这种坚持的品格延续到今天的科研工作中。拓扑绝缘体研究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探索,研究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伴随着研究之路的漫长。研究历程中,冯硝所在的实验组曾遭遇了长达十个月的瓶颈时期,未取得任何进展,甚至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然而,在那漫长的十个月中,尽管系里其他实验组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冯硝也从未有过放弃自己研究的念头。

  “我的目标本来就不高,哪怕不能成功,排除些错误答案也是好的。放弃从来不是我要想的事情。”冯硝说。坚持,再坚持一下,或许只是这“一下”,就会造成结果的天壤之别。正是这种坚持的品质,使得冯硝一步一步地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幸运之子,常怀感恩

        冯硝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我幸运的地方不只是在于选择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还在于清华给我提供了一个‘纯粹’的学术氛围,幸运地选择了薛老师、接触到了高端的课题,以及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支持、鼓励我做科研的爱人。”

        回望自己博士期间的科研道路时,她总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拓扑绝缘体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立在许多前辈数载的心血之上。冯硝从不把今天的成绩简单归功于自己,她认为自己只是幸运地在研究即将取得突破的时刻,加入到了研究团队中来。“如果没有师兄师姐的努力付出,实验不会取得今天的突破。今天的荣誉应当属于组里的每一个人。”说到这儿,冯硝的表情显得尤为庄重。

        冯硝亦十分感激导师薛其坤院士的指导。繁忙的学术工作之外,薛老师还在校、系两级担任行政职务,“忙碌起来甚至无暇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真是到了‘忘我’的地步”。可冯硝每次给他发实验报告,他都会给出非常有针对性的意见,大到宏观方向的把握,小到标题语法的修改,每一个细节薛老师都会用心指导。在实验课题处于瓶颈期、长时间毫无进展之时,薛老师还会主动同她联系,为她送来安慰和鼓励。“薛老师告诉我,做研究的第一要义其实不在于做出漂亮的结果,而是总结每一次失败,在每一次失败中成长。”冯硝觉得,没有薛老师的这些鼓励,自己很难在科研之路上走得如此坚定。

        冯硝在科研之路上的不竭动力,也来自于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冯硝和丈夫相识于清华园。作为机械系的师兄,丈夫最初对冯硝走科研这条路并不太支持。但他非常了解冯硝的兴趣和性情,敬佩她的坚持,看着她对于科研的热情和执着,丈夫还是“妥协”了。在做实验最忙的时候,丈夫担负了所有家务。每晚11点,丈夫都会等在实验室外,接辛苦了一天的冯硝回家。“我强烈建议,在学生期间应谈一场恋爱。找到对的人,就能得到正向、有益的‘反馈’。”冯硝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后记:采访中,冯硝一直微笑着听着记者的提问,回答得干净利落,思维敏锐,声音里带着自信和沉着。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冯硝能够条分缕析,浅显易懂地将尖端专业的研究解释给记者听。而谈及自己的家庭生活,冯硝又转瞬间成了幸福的小女生,整个人都变得温婉起来。乐观开朗的心态,坚持不懈的品性,稳扎稳打的步伐,以及导师、家人和朋友对她的付出和鼓励,让冯硝一路走来都是那样得从容不迫。

编辑:范 丽

 

2013年12月25日 09:44:5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