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路 “津津”有味
——访2013年金沙集团3354cc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李津津
研通社记者 徐雅兰 胡 轩
李津津,男,1986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随州市,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金沙集团3354cc机械工程系在读直博生,主要从事液体超滑领域的相关研究。博士4年多来,参加国际会议3次,其中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摩擦学会议上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奖,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6篇(5篇影响因子大于4),核心期刊1篇,并获得专利3项(授权1项,公开2项)。
与科学有个约会
为什么自行车骑着的时候不会倒?为什么荷叶上的水珠那么圆?这些在其他孩子眼中“不起眼”的生活现象,却一直是幼年时代的李津津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问题。也许有些人出生就会与科学结缘,李津津就是其中一位。对科学的敏感与好奇心,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
“思考是件快乐的事”,说起自己的童年,李津津显得意犹未尽。好奇心极强的他从小就喜欢琢磨问题。他每一次的所见、所闻、所感,总能转化为各式各样的“为什么”,不断激励他去探索,去思考。通过所学知识找到“为什么”的答案,是他在童年时代最为快乐与满足的事。
从小养成的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与爱思考的好习惯,赋予了李津津从事科研工作的独特天赋。令他颇感意外的是,当初他所考虑的那个骑自行车为何不倒的问题,竟与他如今所从事的前沿研究属于同一门学科——摩擦学。从幼年时对摩擦学最基本原理的思考到如今对摩擦学最尖端理论的深入研究,他的生命历程一直与科研结缘。
思考的力量
与许多其他“优秀学生”在大一、大二就早早进入实验室不同,李津津与科研的首次邂逅似乎来得有些晚——他直到大四上学期才真正进入实验室,开始体味科研的味道。虽然是首次接触科研,但李津津凭着那份认真、踏实的劲头,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年。从一开始拿到题目时的一头雾水,到后来毕业设计答辩时的游刃有余,李津津本科时期在实验室中接受的历练,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很感谢本科毕业设计对我的锻炼,那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摸索的过程。”正是这次良好的训练,开启了他的科研之门。
进入清华读博后的第二个学期,李津津正式进入了“科研状态”。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承接的第一项课题,竟是一个“令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课题——液体超滑。所谓液体超滑现象,是指在某类特定液体材料的作用下,摩擦系数由百分位降为千分位的现象。李津津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一现象,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探索研究。“我最初接触这一课题时,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既没有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也没有成熟的研究思路。甚至连研究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对于最初抱着“争取早日顺利毕业”想法的他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不过,他有着一颗平和而稳健的“心脏”。“还有时间,没关系,慢慢来”,他就这样平心静气地进入了日后给他带来成功喜悦的研究领域。
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科研初期的挫折与不顺利可想而知。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李津津每天经受的都是两个字——“失败”。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重新实验,然后接着“一次又一次失败”。在他充分品尝着科研起点上的辛酸与挣扎的时候,他不断勉励自己——“奇迹总会出现的”。令他大喜过望的是,在实验进行到第8个月的时候,奇迹真的出现了——在几百次失败的实验之后,他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磷酸超滑现象。他的第一篇SCI论文也应运而生。此后,他的科研工作“一发而不可收”,新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接踵而至。迄今为止,他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领域权威期刊 Langmuir 上发表了6篇论文,成为了国际液体超滑领域小有名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对于自己的学术成绩,李津津将其归结为两点:一是思考,二是重复。
思考,不是钻牛角尖,不是胡思乱想,而是科学、理性、循序渐进地让自己与自己对话。李津津说,如果按照在实验室“熬”的时间来看,他绝对算不上是清华园中最刻苦努力的那个人,但如果按照“思考”的时间来衡量,或许他就能“PK掉很多人”。
善于思考或许就是李津津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他说带着思考做实验,才能让每一次实验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实验不是一项简单、机械的工作,他需要实验者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思考状态。实验失败了,你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失败;实验成功了,则需要思考为什么会成功。只有从失败与成功中不断归纳总结,时刻“扪心自问”,才能高效率地完成科研任务。
然而,只在实验室里思考仍是不够的。李津津说有很多在科研过程中的灵感都不是在实验室“熬”出来的。或是某晚躺在床上回想之时,或是某天一个人安静独处之际,那些在实验室里看起来乱糟糟的思路“一下子”就理清了,“灵感‘哧溜’一声就冒出来了”。“让你的脑子一直保持思考,答案总会找到你的。”李津津生动地形容他科研的心路历程。
除了深入思考,踏踏实实地重复实验也是科研成功的关键。重复实验是“灵感”的来源,是奇迹的基础。灵感不会凭空蹦出来,而是建立在一次次重复性工作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那大半年的重复实验,我也不会有思考的基础与素材,后来的突破也就无从谈起。”时至今日,李津津的言语中仍难掩对当年“一次次重复实验”的感激之情。
向着目标,勇往直前
李津津说他是“一个很谨慎的人”,这种谨慎不仅是做科研的严谨,更是他脚踏实地的态度。他从不给自己设定宏大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但同时,凡是期许过的目标他一定会努力达成。
高中时就有着“清华梦”的他,在高考失利与清华擦肩而过之后,最终通过本科全系第一的成绩保送至清华。在进入清华不久与导师交流时“夸下海口”说要获得清华“学术新秀”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他,也正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目标。“说出口的事儿,再难也得办到,”凭着这股“执拗”的劲头,李津津不断攀登着学术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也曾艳羡过朋友们的高薪工作,也曾厌烦过科研时的枯燥乏味,但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坚持之后收获的瞬间的满足与成就感,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人生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去衡量,名利是一方面,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是另外一方面,我选择后者。”
李津津有着自己的成功公式。“成功=80%的勤奋+15%的思考+5%的运气”——他微笑而肯定地说。相较于一般人而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在液体超滑研究中有所突破,李津津总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他对运气的理解是“越勤奋努力的人越会受到幸运的眷顾”,我们自身能控制的是勤奋和思考的那95%,剩下的就“相信好运气”!
李津津坦言,如果不是进入清华,如果不是导师的指引,他现在可能就是某个企业的普通工程师,做着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正是清华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一流的研究水平,带领着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利,不断追求卓越。
现在,决心毕生科研的他也会偶尔设想五年或者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能不能将超滑技术运用在机械制造上?能不能真正合成超滑材料?这些问题已经在他的脑海里“盘旋”多时。“不一定能实现,但这是我未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李津津,这位享受思考乐趣而不厌于重复工作的“研究生学术小牛”,正迈着稳健而坚定的步伐,向着有更广阔学术空间的未来前进!
(清华新闻网12月24日电)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