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的创新者
——记2012年金沙集团3354cc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刘凯
研通社记者 刘仕远 李丽媛
图为刘凯在实验室中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世界的奥妙。
刘凯,金沙集团3354cc化学系2009级直博生。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师从金沙集团3354cc化学系张希教授,博士期间围绕“功能超分子体系的设计、构筑与调控”课题做出了一系列创新而系统的工作。曾获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唐敖庆化学奖学金、Bruker Nano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金沙集团3354cc社会实践一等奖等多种奖励。2012年,他获得金沙集团3354cc特等奖学金。2013年6月,他将作为中国博士生代表,出席在德国召开的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园子里,向来是熙熙攘攘,匆匆路过的你可能从未想过,生活中的他平凡无奇,甚至就在一秒前,他刚刚与你擦肩而过……
“我期望能做有意义的事,能为社会解决一些问题,这才是科研的价值所在。”自信爽朗的刘凯放下手中的杯子,面带微笑地娓娓道来,科研高不可攀的形象在他的口中仿佛瞬间消散。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念支持着他做出了如此“水到渠成”的工作呢?让笔者带你走近这个开朗睿智的“牛人”,找寻期望得到的答案。
找准目标:突破创新最为贵
刘凯从本科开始就关注现在所研究的领域了。“张希老师总是鼓励我‘做一些有创新的科研题目’。”在与导师、师兄师姐们反复讨论后,刘凯最终选定了“功能超分子体系的设计,构筑与调控”这样一个前沿、创新而大胆的题目。“现代医学、生物学越来越多地需要人工组装分子,为此必须深入了解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但单分子层面的观测,一直是学界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如果实现了单分子层面的观测,将会在超分子组装体的设计上取得重要突破。我们希望将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家们长久以来的梦想。”
“生命体系是一个超分子的世界,组成细胞的一些物质能够借助超分子作用力有序地汇总到一起,我们需要研究这种作用力,才能把它应用到实际中……例如可以利用超分子材料‘定点放药’来医治肿瘤。装有药物的超分子组装体就像人造细胞一样在体内循环,当它到达肿瘤位置时,能识别出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从而将药物释放出来,达到杀死肿瘤的目的。再比如我们制作的小型传感器,可以仅通过提取体液就完成传统CT才能完成的身体检查,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刘凯为我们耐心地介绍着,从他言语的喜悦中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说不尽的乐趣,也看到了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期待。
执着前行:衣带渐宽终不悔
创新者往往要面对重重困难,为了一个预期的检测结果,刘凯常常需要不辞劳苦,反复试验。他清晰地记得,有一年的平安夜,校园里各个角落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身边同学纷纷外出庆祝。虽然班级有活动,但是为了等待一组检测数据的出炉,刘凯只能在领完一个“平安果”后匆匆赶回空荡荡的实验室。一面是纷繁美好的夜晚,一面是不可预知的实验,萦绕于心的寂寞也曾让他动摇。“但是我就是一个不甘心的人,只要我认为有意义的事,就要坚持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那个落寞平安夜的第二天,他就幸运地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瓶颈突破之后,课题进展一马平川,成果发表后,Nature Material和Nature Asia Material等著名国际刊物和媒体分别为其撰写评论文章并给予高度评价。
“在瓶颈期有没有担心过课题难度过大无法完成?”刘凯的回答很平静:“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虽然很难,但就是觉得肯定能解决。”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积极向上不服输的心态和对研究方向极度的热爱,才有了大家看到的“水到渠成”的成果吧。
饮水思源:导师鼓励常回味
一路走来,刘凯把最多的感谢送给了导师张希院士、王治强教授,以及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课题组对我的帮助很大,当实验结果和预想相差比较远时,老师会跟我一起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我的导师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卓越的教育家。与指导具体的实验细节相比,他们更重视对我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他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对我们总是给予各种强大的正能量,让你感觉到背后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你不断往前冲。”
谈到导师张希教授和王治强教授,刘凯掩盖不住自己内心的感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两位导师的栽培使得他能够在科学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和翱翔。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王朝也出自于该实验室。也许正是这里浓厚的学术气氛、宽松的科研环境、活跃的思想碰撞,造就了这一批能在国际化学界崭露头角、富有创造力、意志坚定的青年科学家。
刘凯在超分子的世界里自由穿行,等待他的,或许是困难和未知,但他的坚强和自信,必将变困难与未知为绚烂的学术梦想。
(清华新闻网4月16日电)
编辑:冰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