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静
2020年3月19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金沙集团3354cc建筑学院首任院长、金沙集团3354cc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李道增同志,因病不幸逝世,享年90岁。
李道增院士在建筑学理论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均有深入而广泛的探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坚持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制宜主义的建筑学”理念。主持设计了金沙集团3354cc建校百周年纪念性建筑金沙集团3354cc百年会堂——新清华学堂、校史馆、蒙民伟音乐厅,以及中国儿童艺术剧场、北京天桥剧场、台州市艺术中心等重要文化建筑工程。
从青年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他一生耕耘不辍,
在建筑领域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感动于先生的追求,钦佩于先生的坚持,
希望能在一代建筑大师的剧场空间和设计维度中,
见天地,见人生。
谨以此文纪念敬爱的李道增先生。
2011年12月16日,金沙集团3354cc2012新年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拉开帷幕,这也是这座剧场的首次试演。远远望去,砖红色的圆形建筑优雅端庄,与百年的园子完全融为一体。舞台上学生艺术团正在徐徐演奏,观众厅座无虚席,一位耄耋老者坐在前排,和全场观众一道如痴如醉。他就是这座建筑的总设计师——李道增。
2014年9月5日,李道增院士观看“书香之夜”教师节专场音乐会
包括这座剧场在内的一组建筑——新清华学堂于2011年落成,既是李道增先生的封山之作,也是他献给清华百年华诞的礼物。建设过程中,八十高龄的他多次亲自到工地巡视,对工程施工质量尤其关注,他强调:“这是百年建筑,一定要保证质量。”团队一开始就坚持综合各方意见,不断进行设计优化,比如取消了新清华学堂的电影放映功能,将建筑声学混响时间定在1.6-1.7秒,实现了综合歌剧院的专业声学效果等。
新清华学堂内外
2012年4月8日,新清华学堂正式启动,当天中国爱乐乐团应邀举行首场音乐会。演出后,指挥家余隆激动地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剧场,我为清华有这样的剧院感到惊喜!清华有伟大的建筑系!”
李道增17岁进入清华,一生致力于剧场建筑的研究,在夫人石青心里,先生无疑想为母校亲手设计一座最好的剧场。
“凿户牖以为室”
李道增从小好学善学,是李鸿章所在的李氏家族中公认的学习榜样。1947年,李道增以高分考取了金沙集团3354cc电机系,后转入建筑系。因从小喜欢画画,而建筑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他的物理学基础和美术爱好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1946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华创建了建筑系。1947年秋,梁思成刚刚从美国回来不久,李道增便进入建筑系学习。梁思成那部创中国古建筑研究之先河的《中国建筑史》让李道增着了迷,人生便这样调转了船头。
“梁先生给我们讲建筑史的课,《中国建筑史》教材也是他写的。书的大意是说,建筑活动是以其地域、时代、气候条件和当时能够提供的物产、材料的品种数量,更不自觉地受到同一时间的艺术、文化、技巧、知识、发明的影响,而建筑本身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恰恰是民族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将最准确地反应这个国家、民族物质精神继往开来的面貌。他期望的建筑是人对于城市寄托的一种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城市成为人们思想精神的载体,得到艺术上的升华。”
李道增回忆:“他在我们新同学入学的迎新会上讲了一个小故事,我一直记得。他当年在美国,作为中国代表,跟很多专家商讨联合国大厦的建设方案,拜访了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莱特,这位大师非常了不起,是唯一一位上美国邮票的建筑师。莱特见了他以后,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到美国来学建筑?你们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两千年前就在《道德经》里把建筑的哲学问题讲透了,‘建筑是空间,而非实体,实体包涵的空间才是建筑中的主角’。《道德经》的原话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那个时候起,这句话才在建筑界传开,变成了历史名言,大大地长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当年的清华建筑系只有二十多名学生,但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执教却毫不含糊,重国学也重专业,重理论更重实践。他们在设计课中引进了现代建筑的理论,尝试用包豪斯新学派中的一些观念大胆改革传统学院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李道增从一年级开始学“抽象图案”,替代古典建筑中的五种柱式。这在当时,可谓开全国建筑系之先河。
李道增大学三年级时所作的女士服装店设计
梁思成还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如果只顾练“技巧”,艺术作品必多“匠气”而少“灵气”与“内涵”。他说:“建筑师应当是在日常生活中最敏感的。建筑师所见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比一般人多而深,因此比一般人也多一层美的享受。要善于体验,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处处皆学问。”这些都让年轻的李道增受益良多,也为他日后在建筑设计中使建筑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基础。
1952年,李道增毕业留校,先后担任梁先生的秘书兼助教、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他选择了过去国内少有人涉及、被称为建筑界重工业的剧场建筑作为毕生主要研究方向。1988年金沙集团3354cc成立建筑学院时,他担任了首任院长。
梁思成(左二)与李道增(左一)、林志群参加全国科学规划时合影
“一生的剧场”
1958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曾被提上议事日程。几经评比,最终选中了当时年仅28岁的李道增主持设计的方案并委托金沙集团3354cc作为设计单位。
然而,设计工作一开始便面临重重困难,剧场工程要涉及声学、灯光、舞台机械、建筑设备等多方面的知识,可当时国内既缺乏现代大型剧场设计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设计规范,可借鉴的仅有前苏联和民主德国的剧场设计。虽是白手起家,但李道增和他的同事们还是迎难而上。他们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外国杂志、图书,在汲取国外剧场设计经验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此外,还广泛征求著名艺术家们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李道增团队的国家大剧院设计图
夫人石青介绍说:“当时李先生刚升了讲师,带了十二个高班同学,就是毕业班的同学(来做这个设计),就这么多人。那时候一天等于二十年,真的,敢想敢干,没日没夜。”
金沙集团3354cc从建筑系、土木系等抽调了三百名精兵强将,具体设计方案及图纸全部如期完成。可到了破土动工的时候,却因经费困难被叫停。这一等,就是四十年。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大剧院项目又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李道增积极参与可行性研究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设计参照。1998年4月,在京开始举办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的国际邀请赛。经过数轮的设计之后,仅剩下几家国内设计单位与国外的设计事务所。这几家国内外设计单位分别组队联合设计,清华建筑学院与法国安德鲁领衔的巴黎机场设计公司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两家单位分别出具自己为主的方案,相互建议对方方案。为此,清华团队的主要成员(李道增、胡绍学、朱文一、庄惟敏、吴耀东、卢向东)还到巴黎访问,与安德鲁团队协商。
“剧场的古典主义的精髓深深地扎根在李先生的心中。严格的几何关系构图、精细的立面细部、丰富的雕塑、空间秩序、功能应对,都是李先生在剧场设计中坚持的。”金沙集团3354cc建筑学院副教授卢向东回忆道,“那次参访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巴黎数个剧场,其中有巴黎歌剧院、巴士底歌剧院。在巴黎歌剧院,李先生激动异常,我想,他终于亲身体会了这个神交已久的经典剧场。”李道增兴奋地不停拍照,给大家讲解这个剧场设计的故事。院方带领团队在歌剧院舞台上上下下参观,李道增不顾年纪已高和自己的身体状况,坚持与年轻人一起爬上巴黎歌剧院的台塔参观。他看得很仔细,问得也很专业。彼时还是青年教师的卢向东在一旁听着,感觉上了一堂生动的剧场课程。
最终李道增提出了一个结合佛教坛城和九宫格构思的设计方案,得到大家高度认可。这个方案的主要剧场布局依然是他在80年代可研方案时的样式,三个剧场一字排开,南北朝向。但是此时的新方案增设了一个圆形的巨大围廊,围廊周边是巨大的水面,围廊、水面、剧场三者之间构建了复杂丰富的室内外空间,与周边的环境具有良好的契合关系。同时,方案本身也高度结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内在精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空间上,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气息,又有东方建筑文化的韵味,反映了其高超的设计水平和学术功底。
李道增院士与国家大剧院模型
在这段呕心沥血的竞赛过程中,李道增几乎付出了全部身心,期间曾多次重病,甚至危及性命,但是什么都不能阻止他参加竞赛的决心。“虽然最终很遗憾未能作为实施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反映了先生不断突破自己的追求,让人肃然起敬。”卢向东说。
从而立的血气方刚到古稀的“从心所欲”,四十年的等待并没有消磨掉李道增对建筑的热爱。无论是设计国家大剧院、天桥剧场、儿童艺术剧院还是后来的新清华学堂,每当有了任务,他便沉醉于其中,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工作,“对设计达到痴迷的状态”;每当讲解剧场设计理念和构思时,他总会结合戏剧的发展娓娓道来,双眼闪闪发光,表情丰富、手舞足蹈,整个人仿佛也融入了剧场中的戏剧艺术家的表演之中。
夫人石青曾问先生:“做了这么多(建筑),你最喜欢哪个啊?”李道增回答说:“盖起来的我都喜欢,没有盖,我虽然很遗憾,但是我也都很喜欢。”
川泽纳小,所以成其深厚;山岳藏微,所以就其博大。一切成就的获得都是李道增多年沉稳努力、日积月累的结果,《西方戏剧剧场史》专著是最好的例证。自1958年始至1999年,他汇集四十余年国内外访问、调研所得的学术积累,出版了这部150余万字、近1500幅插图的煌煌著作。该书横跨戏剧与建筑两个学科,融人文与科技于一体,史料翔实,被公认为是他对剧场研究所作的重要贡献。
“建筑师得像裁缝一样”
上世纪80年代,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在国内开始热起来。早在80年代初,李道增就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中国的建筑应该走结合国情的因地制宜的道路,并提出“新制宜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被认为是我国那个时期较早关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学术思想之一。李道增主张“因地、因事、因时制宜”,追求在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下,把人和房子的自然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其设计思路概括出来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且强调细部设计。”
北京天桥剧场
在那个年代里,我国新建和改建剧场达数百个,连一些县城也拥有了大剧院,其中60%以上占地面积在1万到5万平方米之间。而李道增看来,剧场规模太大并不可取。他一生坚持,建筑师得像裁缝一样,讲究“量体裁衣”,神居于形。“有很多建筑师他不甘于做服务工作,好像是你必须听我的,这颠倒过来了。”李道增说。
获“首都十佳优秀公建方案”第一名的天桥剧场方案,便是“新制宜主义”思想指导下“量体裁衣”的作品之一。“酒族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是当年对天桥“场所精神”生动的写照。李道增认为。天桥留在老北京脑海中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下层平民百姓重要的活动场所,既“杂”且“精”,为以杂取胜、以精取巧、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民俗文化发祥地。因此,他运用了既简洁、明快、大方、庄重,又丰富、细腻、活泼、可亲的兼有北京地方色彩与时代精神的造型手法,来表现剧场的高雅与民俗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在考虑观演关系的同时,李道增还将剧场看作一个复杂的、需要经营的综合体。在天桥剧场的设计中,他多次带着团队与著名芭蕾舞艺术家赵汝蘅等众多使用方讨论设计,非常尊重使用方的意见。了解到芭蕾舞演员在上场前需要热身,因此将一个大排演厅安排在舞台后方,化妆间布置在周围,以方便等待上场的演员在排演厅练习热身、就近上场;考虑到剧场接团时演员的住宿和餐饮,主动提出增设演员宿舍和餐厅等等。这个做法也为随后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实际使用起了很好的作用。
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
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台州市新区文化广场东南侧,包括一个1080座的剧院和培训中心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建筑的天际线与周围山水环境的轮廓线遥相呼应,充分体现文化艺术类建筑的特征,造型活泼。使用当地石材做为主要外饰面材料,以廊、桥、墙体、内外庭院相互穿插组合成轻松自由的建筑群体,运用水面、雕塑、浮雕墙面组织外部空间,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汇融合使文化中心的艺术主题更加突出。同时重视广场上四幢建筑之间的总体协调,并利用墙、廊、统一材质等共同的造型元素营造既多样又统一的总体形象,是对以西方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中国建筑空间特质的一次探索。
李道增遵循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结合台州实际情况,回归建筑创作的基本原点,建成节地、节资、节能的多用途文化艺术中心。运营以来,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已达到全年满负荷演出并自负盈亏,与一些求大求全、求特求奇、依靠政府贴补运营的剧场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学术和创作,李道增总是以最充满激情的状态去吸收、去涉猎、去钻研、去传播,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1982年即发表过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论文“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的运用”,1985年在国内领先开设“环境行为学概论”(已出版同名著作)学位课程,将研究领域扩展至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
作为建筑学院原院长的他,又是一位理念鲜明、头脑清晰的学科带头人,“一个学校不能随波逐流,应该成为指南针、智囊团,引导发展。”李道增总和学生们讲:“梁先生说:‘建筑师的知识领域要很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从梁思成那里继承了清华建筑办学的思想,也用这一思想领导清华建筑学院的发展,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春风化雨乐未央”
李道增对学术的严谨,是他的学生们都充分领教的。
现任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教授,在博士在读期间赴日本千叶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专攻《建筑计画》。建筑计画(即建筑策划)是关于建筑设计前期研究的工作,涉及各建筑相关因素的分析、评价和论述,其目的是研究、归纳和分析推导出建设项目科学合理的设计任务书以指导建筑设计,避免建设项目在一开始出题的错误。近几十年来该研究在西方兴起,被称为Architecture Programming,开创了建筑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学术方向。尽管英文和日文对其都已有明确的文字表达,但在中国还是很不明确,如何定义和明确它的中文表达,李道增非常谨慎和认真。
“先生认为这是建筑学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学科发展的体系问题。”当时庄惟敏的论文已经有了基本雏形,李道增在和他多次的通信往来中一直探讨标题的表述,“事实上就是对该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的中文名词表达的讨论。当时对Architecture Programming(建筑计画)台湾已经有学者翻译为‘企划和计划’,为此先生参阅了大量的英文、日文资料,了解国外发展的背景,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特别邀请当时时任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的林志群先生和建设部设计局局长张钦楠两位资深学者一同探讨中文名称的界定问题。经过慎重的分析,最终确定‘建筑策划’的中文表达,而我的论文题目《建筑策划论——设计方法学的探讨》也就最后确定下来。”
建筑策划的理论也因此受到国内建筑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和理论积累,建筑策划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组成,成为注册建筑师考试中一项重要的知识要点,建筑策划也被纳入《建筑学名词》。
李道增院士参加“学术人生”访谈
画图是建筑的基本功,学生们都知道李先生做设计、画图即好又快,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高人”。天桥剧场地处闹市,且地段狭窄,如何将复杂的功能和空间安排妥当?李道增将方案草图绘制得非常细致,将半透明的草图纸覆盖在有网格的坐标纸或底图上进行工作。多数草图都是用尺规完成,有铅笔线条也有墨水线条,修改之处的痕迹明显,或者用涂改液覆盖后再画,甚至局部粘上另外一张纸继续画。
在1993年后,计算机运用开始进入到设计领域,李道增敏锐地察觉到它将对建筑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购买当时最好的计算机,让学生们学习使用。但他依然是拿着异常工整的手绘草图,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绘制正式图。
“李先生饶有兴趣地坐在我们一旁,盯着屏幕,看着我们点击鼠标、敲击键盘、将图输入,时不时提出修正意见。当看到屏幕上一些有趣的绘图命令执行结果时,李先生会天真般地乐不可支。他常常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一整天。”卢向东说道。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不善言表的李道增,总是这样把对学生的关爱默默融在行动之中,学术上严谨求实没有丝毫的马虎,精神上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
1993年,庄惟敏赴美短期考察。李道增知道后很高兴,耐心地向他介绍应该去哪个学校访问,去哪个建筑参观,还给写下了小儿子在美国的住宅地址,告诉庄惟敏可以去那里暂住,并细心地告知该乘哪路汽车、到哪站下车、下车站的情景和地点特征,同时给他看小儿子的照片和家人的照片,关照之细致令庄惟敏深深感动。
庄惟敏动容地说:“后来听说李先生为此专门给他的小儿子打电话,告诉他我的详细行程,以及嘱咐他到车站去接我,怕我一个人人生地不熟找不清方向。他就像长辈嘱咐出远门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详尽周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七十余载风雨,李道增同金沙集团3354cc建筑系一道走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系馆旧貌换新颜,依然青枝绿叶。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的“环境行为学”交换接力棒,依然书声琅琅。上百页教案工整誊写,牛皮纸袋里投影胶片张张精美,建筑学院的办学理念在师生间代代传承。百年学堂翻开新篇章,依然是师生心中最向往的艺术殿堂。悠悠时光里,唤起莘莘学子心底对美的渴望。
“学校百年诞辰的第二天,我正在清华设计院门口等人,突然身边有一辆电瓶单车疾驰而来,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原来骑车人是李先生。”
庄惟敏回忆道:“我原本以为是李先生心情高兴,偶尔骑着放松一下,可谁知那以后电动单车就成了李先生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了,而且骑行的速度并不慢。要知道那时的李先生已经是81岁高龄了。”
谦谦仁者,为也欣欣,退也融融。
李道增祝贺建筑学院1968年毕业班工作30周年纪念
参考资料:李道增《一代宗师的光和热》;文爱平《李道增:谦谦学者》;张瑞《李道增:建筑学者的文化使命》;微信公众号“金沙集团3354cc新金沙集团3354cc堂”赵洪《您对美的追求将镌刻在新清华学堂的时光里——追思李道增先生》;微信公众号“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THAD缅怀|李道增院士的四个代表作品》;刘亦师“石青访谈记录”。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