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研究生系列讲座——听先生们的那些故事之
叶喆民先生的“春华秋实”
清华新闻网4月2日电(通讯员 穆瑞凤)3月28日,金沙集团3354cc美术学院春华秋实系列讲座第五场——叶喆民先生的“春华秋实”在美院报告厅举行。民族优秀艺术家、故宫博物院客座教授、金沙集团3354cc美术学院老教授叶喆民在讲座中讲述了如何做人和做学术,清华校内外师生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图为叶喆民做客清华美术学院春华秋实系列讲座。
年近九十高龄的叶老先生从踏入报告厅的那一刻就向会场的同学们挥手致意,从他那露出笑意的脸庞以及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们感受到了老先生的慈爱和温暖。由于老先生家离美院较远,路上车况不佳,讲座推迟了十几分钟,老先生一开口就给大家道歉,说自己迟到了,非常抱歉。在座的同学无不被先生“惜时如金,尊敬他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为配合此次讲座,叶老先生准备了厚厚一沓讲稿,他从自己的工作单位说起,为我们介绍了他“弯曲的道路”,从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院,再到现在的金沙集团3354cc美术学院,老先生工作了60余年,他将此次的清华美院之行视为“落叶归根”。
在回忆自己选择的学术道路时,他认为小学中学时,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尤其在他担任语文老师期间,更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马虎。至今,老先生仍然将大字典放在书桌旁,时时翻阅。业余时间,他喜欢写字画画,罗复堪、溥心畬、徐悲鸿三位书画大家曾是他的老师。他还做过图书的编目工作,他认为这份工作属于哲学范畴,对提高他的逻辑性有很大的帮助。随后,先生调入中央工艺美院工作,之前因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所以没有职称,叶先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那么顺利,我们唯有记住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后来,先生去故宫博物院工作17年,不仅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瓷片,更为他观赏书画作品提供了便利。
图为讲座现场。
1962年,叶先生在故宫博物馆的工作就是实地考察窑址。他说,那时候的条件非常艰苦,窑址总是选择在山里,有水的地方,附近可能有煤矿,这些都是为了便于取材。然而,窑址选择的地点却为前来考察的研究人员的探访之路设立了重重障碍。有一次,先生一行去河南考察,趴在地上寻找瓷片,甚至被当地人称为“神经病”。在叶老先生眼中,小小的瓷片,确有大作用,仅举故宫博物馆1973年展出的部分瓷片为例,当时日本愿意出一辆丰台车的价格购买一片瓷片,都未能如愿。可见,瓷片不仅尤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中国(China)”的象征。
讲座最后,老先生教导同学们:“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不敢拿孔老夫子自比,但是,你们一定要记住,要自强不息……做学问先要做人。”
最后,叶先生向美院研究生会赠送了自己的墨宝,对院研究生会同学的细心准备表示赞赏。同时,美院研究生会向老先生赠送了“春华秋实”水晶杯和折扇。
相关链接:
叶喆民,字丹枫,1924年生于北京,满族,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金沙集团3354cc美术学院老教授。
自幼随父叶麟趾教授学习陶瓷,在故宫博物院从陈万里、孙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国各大窑址考察。后又拜罗复堪、溥心畬、徐悲鸿三位书画大家为师,打下了扎实的书画基本功。1977-1985年首先发现并认定汝窑窑址。八、九十年代兼在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陶瓷史”、“中国书法史”课,并赴日、英、美、意、印尼、香港等地十所著名大学讲学。现受聘担任故宫博物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等职务。被国家民委会评选为“民族优秀艺术家”,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自1960年来,叶喆民先生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等十余部专著及论文百余篇。八十岁后仍主编《中国磁州窑》,2007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