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暑期“文博场馆热”,如何更加吸引青少年

来源:光明日报 8-6 周世祥

“虽然晚上六七点馆里依然人挤人,但在北京能免费‘打卡’自带流量的大IP三星堆,无异于聆听一场古今之间、地域之间的对话,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观赏性,都太值了!”观看完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领略了200多件文物传递的古蜀文明之神秘恢宏后,一位青年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下感言。

随着暑期来临,各地文博场馆再掀热潮,越来越多青少年将逛馆、看展列在暑期计划里。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参观体验伴随着一些“小失落”:有的需求火热抢不到预约票;有的特展难得一见,但门票动辄百元乃至数百元,经济尚不宽裕的青少年难以“狠下心”购买;有的馆主题小众而有特色,但展陈过于老旧,内容设置、“讲故事”方式缺乏吸引年轻人的元素……文博场馆应如何更好迎接青少年的参观热情?怎样进一步探索“适青化”方式,推动青少年的求知探索和场馆的文化服务“双向奔赴”?记者进行了采访。

“宠粉”举措频出,展陈更有趣

“甲方每日下午5:30以前到家,迟到一小时罚款10元,晚上12点必须睡觉;乙方保证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增强独立能力。”今春刚刚开馆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三楼主展厅大屏上展示的一封“合同书”,引来不少青年驻足。绿格子稿纸上,一行行稚嫩的字体饱含亲情。合同的“甲乙方”分别是有着“中国核潜艇之父”之称的著名科学家彭士禄和他的外孙女彭瑶。

“科学家往往给人不苟言笑的感觉,但这件展品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面变得立体了,展现了他们温馨可亲的一面。”在该馆副馆长孟令耘看来,采用年轻人易于理解、富有感染力的展陈语言,是将科学家故事讲好的关键。

金沙集团3354cc艺术博物馆也在展陈“适青化”上下足了功夫。这个暑假,在“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展览中,黄永玉的猫头鹰、青蛙,齐白石的虾等作品被制作成动画小视频,展厅里回荡着小鸟的歌声、青蛙的叫声、猴子的嬉闹声、潺潺的流水声,为青少年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

“考虑到暑期将迎来学生参观、研学高潮,我们专门策划了‘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这一展览。展览中,270余件以动物为主题的绘画与雕塑艺术作品与大家见面。策展中,我们特别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弱化了美术史的脉络,突出强调了展品的趣味性;在展陈设计和空间搭建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视角,如展厅里穿插布置了15张伊索寓言的插画,都安放在相对低矮的位置,方便小观众们走近端详。”金沙集团3354cc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介绍。

吸引青少年观众的,还有数字化、信息化的呈现方式。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球状巨幕影片《中华科技文明展(序)》,从大禹治水、都江堰工程、二十四节气与农时,到青铜器冶炼铸造、子午线测量,一幅幅恢宏画卷次第展开,使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出场”直观而震撼;在山西博物院,动画里的古晋国文物“晋公盘”中灌上了水,盘中的鸭子、鱼、乌龟等活灵活现仿若游动,让观众顿觉文物设计之精巧;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让观众仿佛坐在一艘大船上,随着屏幕上的光影前进,体验了一次徐徐展现的大运河胜景,遨游时空、畅览古今……

杜鹏飞表示,为提升青少年观众观展互动性、趣味性,金沙集团3354cc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活动。“例如,结合本馆正在展出的‘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我们面向16岁以上观众开展‘手作之美:抟埴成器’陶艺泥塑体验课;同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沐光室内乐团,为观众带来‘唤醒18世纪音乐本能’音乐会。”

各地知名文博场馆的活动也饶有趣味。浙江省博物馆在画家沙耆先生作品开展之际,组织小观众用植物材料创作植物油画;陕西历史博物馆设计了“秦汉文明”系列主题课程,小观众在互动游戏、趣味闯关赛、小组PK中感受古人生活起居、中医文化、熏香文化等。

“双向互动”有惊喜,参与门槛要降低

对各大场馆的热情“宠粉”举措,青少年们反应如何?记者了解到,对不少青年学生而言,看展已经成为一种课余文化生活方式,他们很欢迎这样的展览。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学生小东(化名)表示,随着毕业季到来,身边不少同学前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观看毕业展,在前卫潮流的艺术空间里“拍照出图”并转发分享。“大学生在观展人群中占比较大,其观展方式也在不断影响艺术内部平衡与发展。例如,由于‘拍照打卡热’,近些年衍生出了‘网红馆’。一些策展人和艺术家为满足年轻受众需求,愈发强调沉浸式展览,当观展人进入展馆,就好像踏入了另一个时空。充满新意的主题和作品一方面吸引观展人,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深层思索,这是观展人和艺术创作者携手共进的体现。”

“周末如果闲来无事,我会去参观附近的艺术馆。会展中心办画展、河南博物院办书法展,我都会去‘打卡’。”郑州某高校大四毕业生小梁向记者表示,“观展过程中,一些草书作品不好辨识,我就和朋友玩小游戏——通过上下文和字形,猜猜是什么字,然后用手机的识图搜索工具来检验是谁答对了。”

很多博物馆的大IP也让青年们乐此不疲。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本科生表示,自己最钟爱的传统文化IP除封神榜外,就是故宫文创:“它们既有设计感,又将古典美与现代美有机结合,特别有实用性。”北京化工大学一位本科生说:“印象最深的传统艺术IP是‘沉思罗汉’,它是中国陶瓷博物馆‘釉下加彩十八罗汉’中的一件,因其‘无语’表情而爆火,网络上被称为‘无语菩萨’。类似的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绘陶缩脖俑’、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黄釉陶胡人俑’等,都以各种方式走近了青年。我想,这些推广传统艺术和文物的努力,可以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文物‘活’起来。”

然而,惊喜之外也有“小失落”。

“校园艺术馆、博物馆利用率和水准都较高,展览也会定期更新,但是对新展的宣传还显不足,我们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展览什么时候更新。此外,反馈学生需求的渠道也不多。同城的文博机构展讯缺乏信息统一整合渠道,这让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有特色而小众的展览。”浙江一位大学生说。

“高票价阻碍了观展,一些特展很重磅,但动辄100元以上的门票让人望而却步。”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王征告诉记者,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大学美育实践”课,组织学生到各美术馆看作品、写心得。“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比如像北京798艺术区等文化艺术街区,里边很多展览更加贴近年轻人口味,但由于大部分是私人经营,不少都票价不菲。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费用较高而打消参观的念头,但如果不考虑票价因素,他们都很愿意去看看。”

增进了解、拓展资源,创设“文化现场”

如何让青少年和场馆“双向奔赴”乃至“同向同行”?

孟令耘认为,博物馆首先需深入了解年轻观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主题选取上,可结合当代青少年关注的热点话题,寻找科技、艺术、历史与现代社会的交汇点以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策划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展览。“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吸引年轻观众关注和参与;与高校合作,开展校园巡展、讲座等活动,邀请学生团队参与展览策划和布展工作。此外,博物馆现行的‘青年志愿者’等项目需要更加精准地邀请专业领域青年学生,使其参与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活动策划,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一是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文化现场’作用,丰富年轻观众体验项目。‘剧本杀’现在越发流行,开发以博物馆展陈内容为主题的‘剧本杀’,或可带来更高的文化体验价值。二是拓展传播渠道和信息发布方式,如在‘科学家地图’小程序里集成全国科学家主题博物馆信息,提供可玩、可看、可用的功能。三是通过与知名品牌合作,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IP衍生品,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追寻青年主题的‘正向流量’,如开发限量版纪念品、文创产品等。”孟令耘建议。

小梁则从校馆合作角度提出建议:“不少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小剧场,可以开展讲座、演出、播放视频等,非节假日常常坐不满,可以组织周边学校学生集体观看或聆听、低收费或免费开设专场;在周末、假日,博物馆社教人手紧时,则可以招聘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充实力量。”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白谦慎表示,相比一些知名“大馆”面临预约票“一票难求”等现象,很多文物大省或文物大市的博物馆,也有非常精彩的展陈,但参观人数并不多。“如河北邺城考古博物馆、山东邹城博物馆等,都有丰厚的馆藏资源和鲜明的特色。因此,一是建议本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研学等活动;二是希望馆院在展陈更新、宣传力度上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参观者。这样,既能满足青年观众打卡小众目的地时快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需求,又能解决预约展馆‘冷热不均’的问题。”

孟令耘表示,青少年观众的观展新特点、新需求,也对博物馆资源聚合能力提出了新挑战。“VR、AR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丰富展陈的直观性、可感性、互动与体验性,但技术投入需要不少资金支撑,博物馆要在技术更迭、文化创新融合中找到平衡点。同时,为了让讲座、工作坊、互动体验等活动更丰富多样,可以积极寻求与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打造符合年轻观众需求和兴趣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8月12日 08:42:5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