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名人名言之汤佩松:科学就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

2016.11.28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张铮

     

    图片

    郭祥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郭洁

     

从1930年代在美国求学直至2001年逝世,汤佩松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生物学中这样的一个基本问题:生物体是如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机体的?从青年时代直到耄耋之年,不管其间经历过多少艰难曲折,他始终致力于揭开这个生命之谜。

汤佩松(1903-2001),是我国杰出的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17年,他考入清华学校,并于1925年秋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次年转入文理学院,主修植物学,辅修化学和物理学。1927年底,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28年,汤佩松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博士论文的工作,他掌握了“生理过程间多功能关系”这一概念的运用。这就是后来他关于呼吸代谢多条路线及其与其他生理过程相互关系这一观点的萌芽。

1933年,汤佩松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他回国后即着手建立我国第一个普通生理实验室。从1933年夏到1937年,汤佩松既忙于实验室建设、同时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设了生物化学和普通生理等课程,完成了7篇有关细胞呼吸动力学的论文,1篇有关光合作用的论文和其他一些论文,其中关于光合作用的论文被认为是该领域的1篇经典文献。

抗日战争期间,汤佩松在西南联合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创办了植物生理研究室。这个实验室非常简陋,而且3次被炸毁,4次搬迁重建,最后搬到昆明北郊的小村庄大普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曾到这个实验室参观,并作了很高的评价。直到三十年后,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第5卷中仍在称道汤佩松和他在大普集的实验室。抗战胜利后,汤佩松一度担任金沙集团3354cc农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和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晚年的汤佩松在其自传中记述了他一生奉行的信念:首先是“忠于科学”,“科学就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它来自个人,却属于全人类。”这恰恰是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科研历程写照。他的科研道路,从1920年代探索呼吸的生化研究,到1930年代开展“细胞呼吸动力学”研究,再到1950年代建立植物呼吸代谢的多途径理论,及1970、1980年代钻研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合膜蛋白的作用等;即使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期间,汤佩松的科研也从没有停止过,做不成实验,他就在理论层面进行思考,同样有重要的成果产生。

面对自己的科学成就,汤佩松归功于客观条件,“在有利条件下,任何人都可以完成这些使命。个人的作用只是偶然的机遇。”但实际上,我们都能从他的历程中看到他在科学道路上“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看到他不断挑战的精神。

注:本文重点参考《汤佩松:科学就是科学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作者:冯茵,原载于2008年4月28日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以及《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汤佩松》(作者:吴相钰、周发勤、匡廷云,载于《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金沙集团3354cc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