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昌婷:戏剧、诗与远方

2016.03.08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采访&文字

    曾繁尘

     

    图片

    陈稳杰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阳光、鸟鸣、露水,清华园的早晨静谧安详,六点多,当园子里的多数同学还在梦乡中,卢昌婷和她发起的晨读剧本小组却已经早早地来到西南联大纪念碑前,手捧剧本,逐字逐句。在清华热爱戏剧艺术的同学之中,卢昌婷是爱得很深,走得很远的一个。

最初与戏剧结缘,起始于卢昌婷小学音乐课上接触到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从此就喜欢上了音乐剧这种美妙的艺术。而她对音乐剧、话剧的加深了解、系统学习,则要从来清华后说起了。“我在大一时和朋友一起复建了音乐剧社。清华的音乐剧社很早就成立了,但多年都没有过活动。我和园子里喜欢音乐剧的朋友去北大参加活动时,发现很多高校都有音乐剧社,就把清华的也恢复起来。剧社从最开始只有几个人、一无所有的状态到不断招新、扩大,现在已经有八十多人了。活动也从小到大,第一次专场演出是在逸夫馆报告厅,当时的道具服装都很简单、也没有灯光,就我们几个人干唱,但却吸引了很多人,这次演出的成功强烈地鼓舞了我们。”

两年多的时间里,音乐剧社从举办《RENT(吉屋出租)》音乐剧专场,到《歌剧魅影》专场、《芝加哥》专场,再到在蒙民伟音乐厅举办的《歌剧魅影》整剧表演,整个蒙民伟音乐厅座无虚席,轰动一时。卢昌婷伴随着清华音乐剧社一起成长到了现在。而清华带给卢昌婷的,除了音乐剧,还有话剧。

“除了音乐剧,我还在大二时加入了话剧队编剧组,也是就是后来的学生戏剧创作社,”卢昌婷回忆着当时尝试接触话剧时的景象,当时的她大概想不到这会影响了她将来的人生方向。“我在加入编剧组第一学期时,正赶上编剧组时任组长王鑫的原创剧本话剧《过河》的演出,那时的我心里想,什么时候我自己写的戏也可以演出?我是个热爱写作的人,就这样投入了编剧组的学习和创作中。”

与音乐剧社相比,编剧组的课程显得没有激动人心,很多时候都是上创作课,读剧本,写剧本,用卢昌婷的话说,“被老师骂得一塌糊涂”。“想坚持下来其实很难,而且清华学生又很忙,幸好写作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事情,自己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创作和坚持让清华有源源不断的原创作品。”在编剧组去年寒假的集训中,卢昌婷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得到灵感,将契诃夫的三个短篇小说改编成一个剧本,之后又经过了六次大改动、不计其数的小打磨,最终完成了剧本《套中人》,并在蒙民伟音乐厅成功演出。

《套中人》的原型源于契诃夫,但人物、故事都是全新的,融入了卢昌婷自己的很多理解、脱胎于身边的故事、人和心境。“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很多现代人的影子,在意别人的评价、人生的被动选择、为了别人而做一些不开心的事,最终又走不出条条框框的套子……这种处境是很多现代人都感受到的,因此话剧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引起了很多共鸣。”本性、梦想、爱情……现代人都会受到来自社会和自己的束缚,而寻找打破束缚的答案,也是卢昌婷投身话剧艺术的初衷。

《套中人》在学生艺术团话剧队、学生戏剧创作社各演出了一次,并且开创性地融入了很多话剧以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创新元素也吸引了话剧队已经毕业的老队友、清华的毕业校友参与了进来。卢昌婷说:“这次演出的成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清华里钻研艺术的人可以联合起来做一些事情,进行跨领域的多样探索。”

如今已是大四的卢昌婷也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套中人》这个项目的准备过程也是卢昌婷出国申请压力最大的时候,话剧团队给她的鼓励让她勇敢前行,也让她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意义。从一开始仅仅把戏剧当作爱好,到认真思考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是自己面临的套子,卢昌婷最终决定追逐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申请的都是戏剧制作方向的艺术硕士。

即将离开清华的卢昌婷相信清华园里的戏剧之火不会熄灭。 “每天早上站在纪念碑前读剧本,端详面前老清华时代的纪念,想想以前清华的文人、剧作家,我们觉得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在延续着这里的人文命脉。未来的中国原创作品需要清华的新生创作力量,虽然我们快毕业了,但我相信这个传统会继续传承下去,会有新的因为热爱戏剧聚在一起的人,站在这里,以戏剧开启诗意的一天。”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金沙集团3354cc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