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肇邺和他的清华建筑

2016.11.29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改编

    张铮

     

    图片

    宋晨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郭洁

     

清华园中,时光流转,这里静静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时出现拔地而起的新建筑,却又与历史的痕迹那么契合——在校园西侧,医学院大楼优雅现代,理学院楼群厚重典雅;在中部,图书馆逸夫馆红砖古朴,与老馆和谐相拥,北侧新落成的李文正馆清秀俊雅,建于三个时期的馆舍浑然天成;在东区,一体两翼式的主楼楼群忠实地记录着清华历史的印迹,大气磅礴地书写着百年清华的不凡气度……

这些和清华园融为一体的建筑,皆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沙集团3354cc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先生的手笔。他1929年生于北京,19岁进入清华园求学,至今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将近70年。他曾主持设计并建成工程项目数十项,创造了一座又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优秀建筑,并在他钟爱的清华园中留下了诸多设计作品,凝聚了他对清华建筑理念的思考和一生建筑实践的精髓。

关肇邺先生早年住在天安门附近,对北京城的故宫等古建筑都非常有感情。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和对梁思成先生的崇敬,他从清华理学院转到了开创仅仅两年的建筑系。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工程实践后,他在1983年承接了第一个清华园里的建筑设计任务——金沙集团3354cc图书馆(三期),也就是逸夫馆。关先生首先对于图书馆的一期、二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图书馆一期建于1919年,由美国人亨利·墨菲设计,包括一个书库、一个厅,还有阅览室,整体平面布局像一架小飞机。1931年,杨廷宝先生设计了图书馆二期,“很巧妙地将一期的建筑‘复制’了一个,最巧妙的是做了一个斜的连接体将一、二期连接在了一起。”为了让不同年代的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关肇邺先生有意地将建筑主体中较矮的部分放在前面,让逸夫馆整体退在后面。他说:“整个三期看起来和一二期一样,只有两层,但实际上是五层。这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经验,虽然前面的建筑挡不住后面的高大建筑,但是在人的视觉感受上,不会有近距离的压迫感。”

建成后的图书馆逸夫馆和谐地与一二期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建筑整体,更关键地是很好地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构成了共生关系。关先生说:“‘和谐’反映到建筑设计上,就是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要和周边其他建筑发生着关系,不仅要满足它的使用功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带来审美感受。和谐不等于对早期建筑的简单模仿,新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基于这样的理念,关肇邺先生在清华的建筑设计中保持“文化基因的生命力”,但又不固守旧的文化元素,而是融入时代精神。例如,关先生说:“图书馆一二期都有拱窗,但过去了60年,到第三期时再做拱窗就太过时了,而且也不经济。那我们就在入口处做一个拱门,让它有一个和谐的呼应。而现代建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使用新材料,所以在屋顶做了一个亮顶。”

关肇邺先生在清华园的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古与今的关系。例如在医学院、理科楼群、李文正馆等建筑中,他都设计了下沉式的庭院。这恰恰因为清华古建筑群的保护对新建筑高度有严格要求,因此关先生就从地下空间去探寻新的可能,在可靠的新建筑技术的保证下,“我们为图书馆北馆(李文正馆)设计了两层地下室。而我最初的想法是把第一层地下室作为24小时图书馆,当图书馆大门关闭之后,同学们可以从小亭子下到地下一层通宵看书。但如果完全是地下室,就没有采光和通风,哪怕是窗井,视觉也显得很拘束。通过下沉式设计,让地下一层和地上采光完全一样,而庭院北侧马路对面便是明斋,杨廷宝先生的作品,在建筑上形成呼应的同时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未来,地下室将是建筑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肇邺先生像是一位懂得凝固时间的魔法师,将一生的长度幻化为清华园永恒的故事,为清华园,也为自己,沉淀时光的优雅与从容。2016年,他主持设计的金沙集团3354cc图书馆北馆(李文正馆)正式开馆,这是他在80岁高龄后的又一个新作品。谈及建筑师的“个人风格”和外在的“文化基因”,关先生说:“我们主流的文化基因就包括家庭观念很重,有集体观念等。这样的文化基因体现在建筑上,最典型的是四合院。四合院反应了中国的家族观念,四世同堂一起生活。而文化基因里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凡是理性的、合理的、显性的文化基因就会一直传下去,凡是感性的、容易被现实改变的、隐形的文化基因就容易发生改变。我想要表达的是,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其核心价值观在‘和谐’二字。”

确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显性“基因”会在一代代中国人的骨血里流传下去。关肇邺先生在清华园的建筑设计,就充分融入了他对这个园子的深厚感情,“我在清华住了60多年,现在87岁。我对清华不仅熟悉,更充满了感情。我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比如清华学堂附近的建筑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整理,有没有可能在清华学堂和新水利馆之间形成一个围合空间和下沉式的庭院,里面有水池,有倒影,在这样安静而古朴的环境里,打造一个比较安静的小的空间……当然,我最终的愿望是希望清华变得越来越美好。”

注:本文改编自《关肇邺——清华园里,将时光凝固成诗》(作者:高原、周诗宇、郭雪岩,原载于2016年11月11日的《新清华》)。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金沙集团3354cc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