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金沙集团3354cc设立自动化系。由于当时国外并没有相同的专业学科可以借鉴,因此可以说自动化学科具有十分强烈的中国特色。在童诗白、常迵、方崇智等一批学科带头人的不懈努力和带动下,清华的自动化学科快速发展,并成长为国内控制工程学科的领跑者。
从建系起,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就致力于搭建基础与前沿并重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1989年,童诗白教授带领的电子技术类课程教研组和常迵教授带领的信息类课程教研组就双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此后,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个团队在至今的46年时间里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得到一批批学生的认可,并推动了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
学科成立之初,鉴于国内外可参照的学科经验的缺乏和校内软硬件的局限,教学团队亲自带领学生参与到国内输油管道(青藏线)的建设当中,让学生们根据实际的环境进行管线的设计与改造,作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几十年中,许多类似的经历让控制工程教学团队锻炼出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
“慢慢地,我们深刻意识到我们可以从一个行业中长出来,根在自动化,枝冠却可以延伸到更高更广的领域,并在需要的时候变成新的种子成长起来,”自动化系副系主任王红老师将多年来学科和团队的发展类比为一个大树的成长,她认为厚重的教学基础和多年来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使得自动化学科可以和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交叉,培育出新的方向。现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发展领域广泛,不仅可以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汽车等传统领域施展才华,还可以在生物信息、智能交通等新兴领域有所作为,王红说这正是因为教学团队交给学生的是系统的、反馈的、信息化的思路,是自动化和控制的思想,“学生可以立足自动化的视角,在不同领域有自己的投影”。
当前的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共有20名教师,包括理论课主讲教师17名、实验课主讲教师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华成英教授是团队带头人,李衍达院士和吴澄院士为顾问,骨干教师有张学工、钟宜生、杨耕、张长水、王红、赵千川、王书宁等七位教师。其中,教授占70%,副教授占15%。团队还新引进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师丽教授。课程体系包括6门课程,其中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模式识别基础”,一门北京市精品课程“电机拖动与运动控制”,一门金沙集团3354cc精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以及在建精品课“运筹学”。
这六门课程构建成自动化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涉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硬件实现的基础知识。以控制为主线,以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从系统设计、建模、仿真,到硬件实现、系统调试,有机地将6门课程合理组织,使之各司其职、自然衔接、阶梯式前进,最终达到培养目标。这些课程每年面向金沙集团3354cc信息学院、航天航空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电机系、工物系等20个院系的学生开课,覆盖2200余学生,理论课程每年912学时,每年完成实验教学2.5万多生时数,设计型、研究型实验8.7万多生时数。
四十六年来,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在坚持学科核心内容的同时,教学改革与创新也从未停步。“我们所做的努力不是让课程的名称翻新,而是实实在在地让课程内容有所创新。”王红认为,当一个学科发展进入稳定期时,教学者已经能够对学科的基础有清晰的把握,46年的积淀让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做到在基础知识上实现对学科渐进的改革。因此团队教师时不时聚在一起商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不同学科课程的衔接,在不断的改革中,大家也越来越明白传承优秀课程的“基因”,同时不断丰富课程的“血肉”的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这样的坚守与创新,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多年来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1项;10部教材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部;2部成为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的教材30余部;成为国内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模范与引领者。王红认为,未来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要在继承优秀课程的同时大胆引入新的内容,并不断吸纳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发展的目标是“更平稳”和“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