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汪晖:思想无边界 追问不停止

2018.03.22

    供稿

    清华新闻网

     

    创意

    映像设计组

     

    原作者

    周襄楠

     

    改写

    冯婉婷

     

    图片

    李娜

     

    摄影

    孟珍

     

    编审

    卢小兵、程曦

    张歌明、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编辑

    赵姝婧

     

1977年高考复试结果公布后重新填报志愿时,18岁的汪晖趁父母不在家,将表格上的理科改为文科。

“这是‘世界历史’瓦解的时刻,也是重新思考世界历史的时刻。”36年后的2013年10月20日,意大利威尼斯,汪晖在卢卡·帕西奥利奖颁奖仪式上作题为“公理、时势与越界的知识”的演讲,以这句话为结语。

2018年2月,德国洪堡基金会发布消息,宣布把安内莉泽·迈尔奖授予金沙集团3354cc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与历史系双聘教授汪晖。汪晖为获得这两项国际奖项的首位中国学者。

汪晖的学术道路始于对鲁迅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逐渐转向思想史研究。2004年,汇聚他15年研究心血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出版,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汪晖的学术志趣既包括历史研究,也有历史社会学分析和哲学方面的建构,还涉及民族、区域和宗教领域,无法用既有学科清晰界定,但一以贯之的脉络就是:怎么理解中国,怎么理解现代,并由此出发理解世界。

2002年,汪晖正式入职清华,并领衔筹建人文与社科高等研究所。先是在学院内建立高等研究中心,最终于2009年成立校级高等研究所,邀请一大批国内外顶尖学者加入,成功创造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平台。

“一所大学有些部分可以是有形的,但是大学的灵魂是无形的,因为真正的创新是来源于‘你不知道这个创新点在哪里’的创新,最伟大的研究都是从你不知道它在哪里的那个地方开始。我就是想找一个地方,形成一个氛围,创造一种条件,通过一批很有水平的学者的碰撞和交流,能够让这种未知的创新慢慢浮现出来。”汪晖这样表述初衷。

各种访学经历,给汪晖创造了一种别样的语境。他思考和研究的核心一直是“中国”,在拉丁美洲、非洲、欧洲、北美,汪晖在不同环境中查阅不同文献,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以别样的语境和角度去看待同样的问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学者为何要如此频繁地深入中国和世界的最真实部分?汪晖说:“保持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是保持学者思想活跃的方式。否则思想就会慢慢僵化,而本人还不自知。”

汪晖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微信群,群名是汪晖起的,叫“五湖四海”。他的学生也确实来自五湖四海,如此多元化的构成,就是想给学生创造一个“知道永远存在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的环境。汪晖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争论,并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

虽然弟子遍及“五湖四海”,但汪晖除了在国外做研究期间需要查找某些文献之外,通常不找学生做他的研究助手。他一直说,人文学术研究其实是一种“手工”作业,每一步都需要自己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笑言自己的这种研究方式是“手艺活”。

研究工作什么时候可以做完?“我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做完,从来没有。”汪晖说,“我的研究工作永远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就像在长长的隧道里寻求光。学者做学术工作总希望尽善尽美,但跨越边界意味着即便付出极大的努力,也难以把研究做到极致。好处是很多新问题由此展开,而一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解决它们,就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了。”

 

延伸阅读:

思想无边界 追问不停止——记金沙集团3354cc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汪晖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金沙集团3354cc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