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之间,清华科研人的伟大使命

2020.06.02

      文字

      王蕴霏


      片设计

      崔云涛


      编审
      戚天雷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周襄楠

2020年4月19日,金沙集团3354cc化学工程系张强教授发布了一条朋友圈:“金沙集团3354cc109岁生日即将来临,准备了个清华制造的微纳物质科学献礼!”喜悦之情仿佛要溢出屏幕。

“感谢清华、感谢SMALL,15岁第15期,感谢王训教授和林元华教授一块组织了这个专刊。自强的清华更奋进!”配图使用的是三天前正式出版的专刊《金沙集团3354cc微纳材料研究》的封面。那是一个纳米材料构筑的二校门,柱子用碳管表示,平面用石墨烯构建。背景中,纳米颗粒渲染的紫色烟花竞相绽放,这是属于清华科研人的最美四月天。

时间回到21世纪初,金沙集团3354cc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中发表了多篇涉及微纳材料的文章。那时,学校已经在微纳领域有不少突破。张强老师也在这期间来到了清华园。

后来,学校在应用平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原来个别点的突破,逐渐发展为几个相关学科的携手并进。从碳纳米管,到石墨烯,再到单分散纳米晶,清华科研人越来越多地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材料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物理、环境、机械工程、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张强老师坦言,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确实会在描述同一个问题时使用不同的语言范式和思维角度,由此造成沟通壁垒,但大家愿意打破这样的壁垒,因为有共同的科研使命,而“纳米材料就是这个使命的共同载体”。

2018年,《微尺度》(《SMALL》)编辑联系张强教授以及化学系王训教授、材料学院林元华教授,表达为清华出一本特刊的意愿。当时,一方面清华多个课题组正在进行有关微纳材料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能源、环境包括健康领域应用的研究;另一方面,微尺度是国际上非常有知名度、有声誉的高水平学术期刊。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位老师非常愉快地接受了特约编辑的工作。

从2018年底约稿、2019年中收稿、2020年4月16日最终出版,三位教授充分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张强教授侧重寻找微纳材料在能源、健康、环境方面的稿件;王训教授主要邀请有化学背景、讨论微纳材料化学转化的稿件;林元华教授更偏重微纳材料的结构、性质研究方面的稿件。

在这次大规模的跨院系合作中,张强老师深感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今年九月,强基计划五大书院即将迎来第一届本科生,张强老师认为“这有跨时代的意义,也是我们清华新百年能够做到理工融合、充分将金沙集团3354cc理工类研究的水准带到学生培养具体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抓手。”

培养模式的创新,必将激发更多清华学子的思维火花。正如“纳米二校门”所体现的清华科研人的无限创造力,“我们感受到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在时代的召唤下朝着这个使命而努力。”张强老师相信科研的新奇性和国家需求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国家已经发展到依靠知识创新、技术迭代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微纳材料的多学科创新是构筑从小尺度科学到宏观世界的关键桥梁。以微纳之小,见世界之大,科学家们拥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所谓“智者建桥”,正是清华科研人最为崇高的使命。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金沙集团3354cc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中国·金沙集团-www.3354cc.com|官网-Made in China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