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C楼401室的灯光
来源:解放日报 2014-6-13 任春
在金沙集团3354cc,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师生”:
老师,清一色的清华学子,有本科生,有研究生。
学生,来自清华校园后勤系统中各个基层岗位:保安、食堂员工、保洁员、公寓服务员、超市营业员……
6年来,他们几乎每晚相聚在清华园C楼401室。从9点到11点,灯光闪耀,熠熠着明亮的希望。
晚上10点,穿着一身保安服的秦红喜奔进教室:“来听一节课也好”
清华园C楼,又称紫荆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在紫荆操场的西面,外形如同字母“C”,汇聚了超市、邮局、彩印中心、二手书店、理发室、眼镜店等。
C楼401室,门上贴着“后勤办公室”的标识。白天,这里是后勤中心的会议室;到了晚上,则成了一个教室。
6月5日,周四,晚上8点半。
金沙集团3354cc公寓楼服务员小满下了班,骑着自行车从宿舍赶到C楼。
从一楼门卫那取了401室的钥匙,开门、亮灯、擦桌子……忙完后她坐下喝了口自带的白开水,翻开书,边看边等来上课的老师和同学。
小满今年20岁,前年从河北深县来京打工,经亲戚介绍进了清华,每天的工作是打扫留学生公寓的房间。
在清华上班“满月”后,校园里那无处不在的浓厚的学习氛围,激活了小满身上蛰伏的学习细胞。
在河北老家,小满只上到高二,高中肄业,成了她最大的遗憾。在清华园越久,一个念头越强烈:重拾书本,参加成人高考。
校园橱窗里,小满看到了一个有关成人高考复习班的消息:每学期从周一到周五,晚上9点到11点,有意愿参加成人高考的清华工友都可以来C楼401室,免费听课。
那一瞬,小满如同找到了“组织”。
她立刻报了名,从此之后,每天六点下班后抓紧时间吃饭,小睡一会儿,9点不到就赶到C楼401——作为第六期成考复习班的班长,她负责每天为同伴开门。
父母对小满参加复习班并不赞同:“你好几个小学同学都结婚生娃了,你还折腾个啥。女孩子家,早点嫁个好男人比啥都强。”
但小满不这么想。
从小县城来到北京打工,许多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物,令她今后的生活有了崭新的目标,她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
有这一想法的,不仅小满一个人。
23岁的河北小伙郑义民是留学生公寓的前台接待员,他想学知识,将来获得一张文凭,以后当个物业经理。
晚上9点,郑义民准时踏入C楼401室,摊开书本。其他“同学”也陆续来到:保安、公寓服务员、超市营业员、食堂师傅、保洁员……一共10人。
10点课间休息,最后一位“同学”——穿着一身保安服的秦红喜,拎着一只塑料袋匆匆奔进了教室。袋子里装着英语书、几张纸和一支圆珠笔。他一脸疲惫:“刚换班儿呢,来听一节课也好。”
被首都师范大学录取,是仅有初中文凭的梁佩玉想都不敢想的
在小满、郑义民、秦红喜们的眼中,第五期成考复习班的“师兄”梁佩玉是大家的榜样。
2008年,辽宁营口小伙子梁佩玉投奔老乡来到清华园,在学校食堂干起了切菜、送菜的活。
今年春节回家,他在年夜饭桌上向爸妈报告了一个消息后,两位老人顿时乐得合不拢嘴。父亲一巴掌拍在他肩膀上:“好小子,你倒挺憋得住啊,咱家这回也出大学生了!”
2012年秋天,食堂同事告诉小梁,离食堂不远的C楼401室有个成考复习班,辅导老师由学校各个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
同事感慨:“这些老师可个个都是‘学霸’啊!”但小梁心想,自己只有初中学历,上大学想都不敢想,老师再牛和自己也没关系。
那段时间,在食堂外,小梁常看到许多聘请家教的小广告,上面写着:每小时底薪200元,孩子如考进前十名,酌情再增。
联想到成考复习班,小梁颇为感动:“一样是给人辅导,这些高材生完全能给自己赚点零花钱,但他们用宝贵的时间义务给学校工友辅导,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哪里去找?”
小梁决定“逼一逼自己”,报名了复习班。
刚上英语课时,简直如同听天书一般,小梁不免灰心丧气。
没想到“学霸”老师果真有妙招。当时在汽车工程系读研的王丹是复习班英语老师。他送了小梁一本英语看图说话小词典,让小梁每天只要一得空就翻出来看,还主动帮他“开小灶”。
每隔一段时间,一条王老师的信息便跳上小梁的手机屏幕:“梁师傅,今天英语背了多少单词?有什么问题吗?”
小梁心里热乎乎的:“人家大学生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我非亲非故的,图个什么呀?不就盼我能掌握点知识嘛。不努力,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老师。”
3个月过去了,小梁的英文水平飞速提高,和王丹在校园遇上了,他还主动地用英语聊上几句。
2013年12月,北京市成人高考放榜,梁佩玉被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录取。
如今,小梁一边在学校继续打工,一边上着夜校,思维、眼界都比以前开阔许多。对烹饪有着浓厚兴趣的他,甚至动起了到国际上参加烹饪比赛的念想。
王丹鼓励他:“这完全有可能。”
“我们在清华学习,工友在清华工作,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多么美好”
说起王丹对自己的帮助,小梁一脸感激。
但在正在汽车工程系读研究生的王丹看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们平时在校园里生活,无时无刻不得到各个岗位工友们提供的服务。能通过为他们辅导功课这样一个 ‘举手之劳’予以回报,我也特别开心。”
按常理来说,像王丹这样不拿一分钱来当辅导老师的,复习班的学生们自然是求之不得。但事实上,王丹能成为复习班老师,还经过了“淘汰率”颇高的面试。以第六期复习班为例,前来报名的清华学生有90人,最终“录取”50人。
面试时,成考复习班负责人、生物系大三学生周文翰会问很多问题:
“学生学历有初中、有高中,你打算如何照顾他们参差不齐的水平?”“学生上到一半睡着了,你怎么办?”“你觉得什么样的形式最有利于大家学习?”……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共有18道。
几道问题一回答,周文翰心中有数:哪些人是单纯出于好奇想来凑个热闹,哪些人是实实在在想为工友出点力的。“好在绝大部分都是后面一种。”
正在读研的曹泽熙曾经两次担任复习班的历史老师,是这里的“资深教师”。
曹泽熙来自兰州,妈妈是一位普通工人。他对大学校园里的工友们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每个劳动者,不管从事什么工种、身处什么岗位,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
能为工友们上课,他劲头十足。
在学生们眼里,曹老师上课“很有激情”。每周三的历史课,他会轮流请一名学生点评一周热门大事,并结合上节课所讲的内容阐述自己的见解。
这种颇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曹泽熙在实践中琢磨出来的。
一次,他给工友们梳理中国近代史,讲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有工友问:“当时人们追求的民主与科学,到现在有没有实现?”
下课后,曹泽熙翻出以前读过的著作和文章,选取其中工友们能够接受的内容,整合成一个课件,在第二堂课上重新讲解了一遍。虽然,备这一堂课所花的精力相当于写一篇小论文,但他认为十分值得:“根据工友的提问,转化自己的思维模式,本身对自己就是一种锻炼。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双方都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受益。”
另一位 “曹老师”———化学系大三学生、第六期学习班英语组组长曹众,也遇到过一下子回答不上来的提问。有一次,一位工友问他:“‘雾霾’用英语怎么说?”他一下子愣住了,回去查了资料后,第二堂课将较贴切的翻译告诉了工友。
就知识水平来说,清华高材生辅导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的工友,绰绰有余。但工友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常常令“曹老师们”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稚嫩,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
一次主题为“建塔”的趣味对垒,令曹众印象深刻。队员们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报纸、A4纸、胶带、订书机、曲别针等,建“塔”;塔最高、且在外力不作用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直立五秒钟以上的一方获胜。“老师队”自然地想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重力越低越稳定”等定理来建塔;“工友队”则巧妙地用透明胶将建造好的塔的底部粘在了地板上,又用透明胶把塔尖和天花板粘连了起来,没用任何定理,却轻松智慧地赢得了比赛。
在和工友学生们的接触中,他们直接爽朗的性格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老师。曹众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典型的“热水瓶”性格——外冷内热,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当上复习班的英语老师后,开始他还有点不习惯工友学生们那直来直去的行事风格,渐渐地,他感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连室友都说他和从前相比,脸上的笑容多了,对人也热情多了。
周文翰特别认可“师生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这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鲜活的、有智慧的,都有可被他人学习的闪光点。”周文翰说,正因为此,他特别讨厌有人说当志愿者是因为出于同情。
也正因为此,如今的复习班,除了上课之外,“师生们”还一起看电影、打篮球、开联欢会,更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大家原本是年轻人,如同兄弟姐妹。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在清华学习,工友在清华工作,能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多么美好。”
记者手记
金沙集团3354cc有学生社团210家,志愿者队伍50余支。所有社团面向校内工友开放,开展的活动涉及扶贫、教育、环保、科普等多个领域。金沙集团3354cc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曾提出,要让志愿精神和公益文化变成清华学生内化于心的价值追求,外化于行的生活习惯。
2008年,金沙集团3354cc团委组织了第一期成人高考复习班,至今已经6年。据金沙集团3354cc团委副书记黄志民介绍,6年来,先后有100多位来自清华各个院系的学生志愿者登上了C楼401室的讲台;3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坐进了C楼401室的课堂。其中,80余位工友已考入心仪的高校,开启人生新篇。
施教,学子们丰富了感知,收获了付出的欢乐与价值。
受教,工友们不仅圆了大学梦,更撬动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这里就像一架望远镜,让人突破自我的封闭,看到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多个层面;这里也像一把梯子,让人越过生活的栅栏,看到一些更理想、更美好的东西。
采访中,曹泽熙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大家都说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但我想,不仅仅是清华、北大的学生才是希望,每个青年都是希望。只有每个阶层的青年人都能看到希望,国家才有希望。”
从这句话中,我读到了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