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陈昌凤:媒介化时代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

来源:新华社 4-6 陈昌凤

2022年11月16日,作为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的平行分论坛,“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与民心相通”论坛在柯桥举行,数十位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媒体负责人、传播学者参会。以下为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凤的发言——

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媒介化,正在不断地改变原有的传播方式,媒介化的特性也在发生变革。何为媒介化?实际上它是一种深度的文化融合,在新技术时代,媒介被当成是一个比喻的内核,实际上它是一种把实际情况变为可能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是基于我们对于传统媒介“生产-分发-接受”闭环的这种突破。

30年前,当粉丝文化兴起、当受众研究拓展到了媒介生产领域的时候,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可以不通过交往而直接转换。过去的媒介生产的过程已经被突破,进入到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媒介成了一个多元体。实际上已经很难有一个单一的媒介,也很难有一个静态的媒介。所有媒介都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在连接这种关系之中来运作的,传统媒介因此成了传播的基础设施,而传统的媒介也成了母体的媒介。

媒介化实际上最核心的是通过媒介逻辑来建构一种共同的经验世界。这种媒介逻辑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跟社会的互动,它的核心则是交流和沟通。这种涉及意义建构的交流与沟通,实际上正在不断地让我们的传播进入更深层的互动和交往之中。

在我们这个时代,日常生活、社会空间都已经成为媒介,成了一种沟通。在这个时候,媒介技术、日常语境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办事方式已经结合到一起,进而重构了我们与媒介的互动习惯——不再是我们坐在客厅里等着打开电视,或者吃早餐时打开一张报纸,而是日常生活社会空间里面都融入了媒介。

因为这样的一种独特的媒介,我们的生活经验变成了一种在场经验。因为媒介已经是我们延伸的“器官”,就像手机成了我们外在的一种“器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都来自媒介,媒介已经变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影响,成了一种制度性的熔炉,相当于专门塑造了我们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

互联网是偏向于空间的。信息空间的展开成了我们日常行为的空间,所以大众自传播成为这个时代常见的最惯用的一种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我们如何讲故事?这就需要我们的故事能够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空间连接起来,需要我们的故事生活化、人性化,进入一种社会空间。

《纽约时报》2022年10月做了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在洛杉矶的华人餐厅餐馆老板吴女士,她在106岁仙逝。她在洛杉矶开了一家中国餐馆,然后她改变了洛杉矶对于中国食品、中国美食的认知,重塑了中国美食的文化。报道深挖了这个人物背后的中国人的人情故事,比如她跟兄弟姐妹的故事。像这样的题材,就非常具备我们所说的人性化、生活化、社会化的一种特质。

再比如,BBC报道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卢女士让中国美食的表情包被西方接受,通过这种表情包来建立一种中西文化的交流,让中国美食、孔雀等符号进入表情包系统。实际上这都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传播,它特别容易跨越文化之间的隔阂。

我们在讨论关于如何讲好国际故事、对外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重视媒介的变革以及“人-媒介-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外讲“一带一路”故事,特别重要的其实是要重视共同的经验和文化,因为这是我们互相交流的基础、沟通的基础,而交流是最好的传播。

除了共同的经验和文化之外,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个时代媒介的特性。尽管我们好像只是使用技术,但是技术也正在改变传播的特性。它要重视个人化、互动化、分享式,这是Web2.0时代的,而进入后Web2.0还进入了一种沉浸式、虚拟化、去中介化,就是人跟人似乎是在同一空间里面去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媒介与社会的融合,不光是通过社交媒体去传播,而且要把社会文化融到其中。

此外,要重视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主体性,最核心的就是人性化的交流。人们都期待得到更人性化的故事,也期待不是被人传播,而是一种真正的交流交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视人的主体性。比如,全红婵夺冠,当时有一个热词叫“辣条”,“辣条”为何能成为热词?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人性化,象征着一种共通的经验和共同的理解,大家都觉得这个故事非常能够打动人心。

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其实特别重要的方面是我们要理解现在“人-社会-媒介-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编辑:李华山

2023年04月10日 07:43:3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