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聂鑫:发扬中华优秀法律传统 讲好当代中国法治故事

来源:人民政协报 3-21 聂鑫

透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感受到法治中国建设稳步推进,民生保障事业卓有成效,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这也是传统民本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深邃的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当代法治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这些美德被吸收到了法律中,比如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公平原则等等;又如近年来制定、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举措,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

“天下无讼、以和为贵”“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的价值追求,对于我国调解制度和多元解决纠纷机制的构建有直接影响。“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法律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秩序,更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体现在刑法中,就是“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以及对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刑罚不为惩罚罪犯本身,而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教化恶人向善。法律从来不只是冰冷的规则,而富有人情、仁爱,人文关怀备至。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规划和社会治理实践。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得到贯彻,还将推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做好普法宣传、讲好法治故事,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要深入挖掘中华法律文化和当代法治故事。从传统经典文献、历史与当代典型案例中挖掘、提炼法治故事,通过影视作品等方式,可以让公众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法治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包公断案的民间传奇、马锡五审判的法治故事,都是法官运用智慧明察秋毫、定分止争的典范。这些传统文化、法治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法治的智慧,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再如,今年春节的热门电影《第二十条》,让公众对“正当防卫”概念和适用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取得了很好的普法效果。

要持续推动普法宣传方式创新。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是非常关心的,但是缺少权威、便利的了解渠道。法治故事的讲述,要兼顾准确、生动和实用,使故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可以多讲群众关心的问题,比如民法典中婚姻、物业、继承等与民生相关的内容。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微信、短视频等方式来传播法律知识。另外,人民法院互联网裁判文书公开与庭审公开也是很好的普法平台。在普法主体上,除了政府和司法机关外,还应鼓励社会各界、各行业、各年龄段都参与普法宣传。激发人民群众普法的热情,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进而形成全民讲法、全民知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也向世界展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也将持续关注中华法律文化传承与中国法治故事宣讲,并积极参与其中,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教授)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3月22日 07:39:2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