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来说影响深远,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保障来说处于非常关键的阶段,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具有奠基性作用。我国基础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有近50万所中小学幼儿园、1600多万名教师、2.3亿名在校学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方学校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以来,在升学、绩效和功利主义等错误片面教育价值观诱导下,各地基础教育管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育人方向偏差、制度不健全、规范乏力、管理失序等状况。这种状况往往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办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抱怨,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全体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为解决这一事关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新时代基础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优化基础教育良好生态,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加强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进行专项部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加强规范管理,要强化责任担当。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者必须牢牢抓住管理的缰绳,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他的这个观点表达了管理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今天的教育活动,无论是其承载的价值期待,还是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受到人民大众关注的程度而言,都是赫尔巴特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在我国,基础教育还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举办者、办学者和一线教师必须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刻理解规范管理的政治意义、民生意义和教育意义,将加强规范管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
具体来说,要强化政治责任,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严禁一些错误政治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传播;要明确管理责任,重申依法依规办学,做到令行禁止,知行合一,不搞变通,不打折扣;要强化教育责任,一切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出发,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事情就不要做,凡是违背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错误行为要立即纠正,坚决整改。
加强规范管理,要守住底线。从实践的立场来说,规范管理,守住底线是前提。任何管理活动,如果连底线都守不住,那就形同虚设。基础教育举办者、办学者和一线教师,如果连底线意识都没有,或者随意突破底线,那规范管理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在此意义上,底线就是红线、禁止线、高压线,守住底线是规范管理的最低目标,解决不守底线问题,也是此次规范管理的基本任务。
此次《通知》中,专门附录了一个“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共有12类禁止行为,涉及到几十种要着力解决的不规范办学行为,为落实守住底线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这些“严禁”并不是新政策、新要求,而是以底线的形式予以重申提醒,进一步做到人人皆知,让校长教师知敬畏、守底线。从类型上来看,这些禁止行为有的是迈过了政治红线,有的是丧失了道德底线,大部分是触碰了政策和管理的底线。不管是属于哪种情形,若放任这些禁止行为的发生,就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坏基础教育生态,最终影响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规范管理,要多措并举。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中所列举的禁止性行为,都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以往教育部门出台的许多政策也都对这些禁止性行为说“不”,但是显然并没有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禁止性行为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甚至不是来自中小学校幼儿园内部,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成因,像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这类行为甚至是在家长强烈要求下发生的。因此,要真正将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也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光向学校提要求是不够的。
《通知》中已经提出了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声誉评价制度、建立能力提升制度、建立责任落实制度、建立监督曝光机制等工作部署以及开展自查整改、统筹指导等具体举措,这些部署与举措为切实做好新时代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工作提供了行动框架和实践遵循。为保证这些部署与举措的落地见效,还必须同时强化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发挥好优质学校的榜样示范作用,做好规范管理的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及为勇于规范管理、对各种禁止性行为说“不”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减压担责等等。
(作者石中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金沙集团3354cc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