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胡钰:用文化创意激发乡村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 8-21 胡钰

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若能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在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之间,缺乏一个“转换器”,即乡村缺乏专业性人才,来帮助其盘活资源、孵化产品,这导致很多乡村长期“捧着金碗要饭吃”。

为破解上述难题,近年来,江西省浮梁县、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河南省光山县等地,大力推动大学、文艺机构、文化企业等单位的文化艺术人才下沉至乡村,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这些来到乡村的文化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文化产业特派员。

文化产业特派员是一项推动文化、人才、生产要素向乡村下沉的新机制,这一实践探索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提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等创新性发展制度。这说明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可复制、可推广。

培育乡村人文环境

乡村是一座文化宝库,拥有村规民约、民俗技艺、乡土建筑等文化资源,塑造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构成了乡村独特的人文优势。当乡村文脉被激活,乡村的价值、潜力被唤醒,乡村将成为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经济共荣的美好家园,成为充满魅力和希望的所在。

文化产业特派员的一大任务,就是通过挖掘地方文脉,发挥在地文化的带动作用,培育乡村人文环境,唤醒乡村文化自觉,增强村民文化自信,进而提升乡村对人才和资源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广东佛山南海的实践探索具有代表性。

南海是人们眼中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也面临着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新任务。作为全国首批参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试点地区之一,过去一段时间,南海引入舞蹈家、戏剧家、设计师等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特派员,帮助当地乡村打造人文环境。

比如,在南海区丹灶镇罗行墟,村民世代相传的竹编工艺是佛山三大传统手工艺之一。为弘扬当地的竹编文化,文化产业特派员将竹编形态、竹编技法融入舞蹈创作,创编出新的舞蹈作品,并邀请村民参加演出,村里的艺术氛围一下子浓厚起来。这不仅增强了村民们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也激活了村民们的乡土记忆,提升了他们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由此认识到在地文化资源的价值。

此外,借助文化产业特派员的力量,南海一些村子开发出非遗文创产品;一些村子将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艺术场馆;一些村子将传统特色古建与乡村生活美学结合,带来乡村文化新体验;还有一些村子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到乡村,带来的不仅是艺术作品、艺术活动,更是资源的集聚。

发展经济一定要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最好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和产业生态的集成。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推动企业家、艺术家、文化志愿者、艺术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投资兴业、施展才华,促进了文化产业资源的集聚,培育了乡村人文环境,这将为乡村人文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有资源但缺人才和创意,制约了乡村资源的开发。设计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一个逻辑是以文化创意为引擎,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各地的实践中,很多文化产业特派员的创意带来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挂面不叫挂面,叫“有盐在先”。这是河南省光山县东岳村文化产业特派员团队的创意。该团队发现,光山县特产油条挂面口感虽好,但长度很长,一般的锅放不下,且包装都是5斤装、10斤装,买一包吃很久都吃不完,不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所以销路不好,价格也上不去。为此,他们除了改变挂面的分量和形状,还设计了圆筒形的包装,并且根据油条挂面制作中加入盐的特色,将其命名为“有盐在先”(取“有言在先”的谐音,寓意光山百姓诚信踏实的做事风格)。

看似灵机一动的创意,帮助光山油条挂面增加了文化含量,提升了附加值。文化产业特派员们用类似的方法对“光山十宝”系列土特产进行改造,推动光山农产品迭代升级。如今,这些农产品成功升级为文创礼品,还参加了义乌文旅产品交易博览会,成为游客抢购的爆款产品。

除了助力农产品迭代升级,文化产业特派员还为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等的发展注入活力。

江西省浮梁县被称为“瓷之源、茶之乡”。为打好瓷茶文化牌,2020年至2023年,浮梁选聘三批乡创特派员(编者注:文化产业特派员在各地的具体名称不同,浮梁称为“乡创特派员”),深入挖掘当地瓷茶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推动瓷茶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融合。在浮梁县北安村曹家畈,乡创特派员建起陶瓷工坊,搞起艺术研学活动;在浮梁县寒溪村,乡创特派员将茶园变成“露天美术馆”,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在浮梁县严台村,乡创特派员依托百岁古茶树资源,将闲置旧房改造成茶主题民宿,房间经常供不应求……一个个原本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山村,“生长”出各种新业态。通过将文化势能转化成发展动能,2020年至今,浮梁县成功打造了26个乡创项目,带动20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特派员为乡村带来好的创意、新的业态,让乡村有了人气,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可是,文化产业特派员大都来自城市,他们总有离开的一天。乡村的发展和振兴,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

因此,文化产业特派员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在于帮助乡村开发多少文创产品、打造多少文化产业,更在于帮助乡村群众打开发展的视野,教给他们发展的技能,进而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江西浮梁,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茶农转行当起了乡村文化讲解员,还有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开起了茶馆、农家乐、小卖部;在河南光山,一些文化产业特派员开办“乡村课堂”培训班,不仅教村民“怎么做产品”,还教他们“怎么卖产品”,很多村民成长为文创产品的创作者和代言人。

虽然乡村群众在成长和转型,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增强,但乡村群众目前仍然很难像文化产业特派员那样为乡村振兴提供完整的创意和方案,也很难独立设计运营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因此,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发展和振兴,依然需要外力和“外脑”的助力。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应长期坚持下去。

推广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既需要文化创意,更需要落地运营。在实践中,有些项目创意很好,但一到乡村就水土不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如果急功近利很可能半途而废;有的项目在落地之前,没有建立企业、文化产业特派员、村民等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导致各方“有了利益争抢夺,出了问题推躲逃”;有的项目,想法过于理想化,不符合乡村实际情况。

因此,选聘文化产业特派员,既要看重其文化创意能力,又要看重其独立运营项目的能力。同时,各地还应建立完善的“权、责、利”制度,为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在乡村落地生根发芽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胡钰,系金沙集团3354cc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9月24日 14:44:1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