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福音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1-14 洪蔚

  目前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经营理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营销策略不完善、资金来源缺乏、博物馆产业链脱节等问题,阻碍了博物馆的正常发展。

  从近日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上传出信息: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到2011年底已迅猛发展到3589个,平均每40万人就拥有一个博物馆,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馆。

  与此同时,北京市社科院日前出版的《2012北京文化蓝皮书》显示,近九成公众,每年光顾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数量不足5次。

  在这种反差面前,《中国科学报》采访了金沙集团3354cc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范红,在她看来:目前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经营理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营销策略不完善、资金来源缺乏、博物馆产业链脱节等问题,阻碍了博物馆的正常发展。

  《中国科学报》:近些年来,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迅速增长,而我国公众对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的光顾频率却相对很低,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范红:在博物馆快速发展过程中,数量已不是发展的首要任务,重要的是博物馆在社会功能上的转型,以及博物馆的运营管理、理念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目前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经营理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营销策略不完善、资金来源缺乏、博物馆产业链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博物馆的正常发展。除以上问题外,博物馆的投资与场馆的利用率以及公共文化教育的效果极不成比例。

  博物馆建设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另一方面,不少博物馆由于盲目急速建设的做法,使博物馆成为无法吸引公众频繁光顾的场所,因而成为了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没能成为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工程,也没能成为公众参与互动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程。但应该注意的是,博物馆作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播窗口,是公民共享的社会文化资源,在我国大力发展博物馆时,如何将博物馆与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如何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社会公众的需求相对应,如何平衡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有效的商业经营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共同面临的问题,亟须解决。

  《中国科学报》:西方很多国家很早就完成了美术馆、博物馆知识系统的建立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博物馆美术馆理论的建设。相比而言,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范红:随着近几年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公众对文化需求的增强,中国博物馆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发展的历史很短,仅有百余年,博物馆、美术馆知识系统的建立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由于借鉴了国外不同理论体系,所以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带有外来者的影子。不过是在发展中必然要经历吸收、消化、自我创造的过程。另外在知识系统、理论体系结构和内容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特别是关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定义、性质、特征、功能以及学术研究内容等基础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学术地位也得不到社会足够重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博物馆受众的培养都还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

  《中国科学报》:从我国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自身的经营理念上看,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对公众吸引力不足?

  范红:单从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来看,很多博物馆都存在以下问题:重视行政管理忽视市场经营,只管开好头不管可持续发展,重视空间规模忽略内容质量,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配套,讲求形式活动不提供互动交流平台,重视展览品的选择忽视延伸品的设计,只有展览而无社会服务活动,不重视自身文化建设,也不重视品牌与营销传播。

  从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理念来看,从建筑外观设计、到博物馆功能定位、展陈设计等多方面,不少博物馆都缺乏从内到外再到功能的协调统一,形神魂较为分离。如何定位博物馆面对的主要人群、该博物馆重点应实现哪些功能、建筑外观设计上如何体现该博物馆的特色且兼具功能,展陈设计上如何吸引目标人群且体现博物馆特色等问题都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比较欠缺的。

  从博物馆内陈列来看,从技术的创新到展陈理念的创新,乃至到观众体验的升华,都还有很大的距离。技术创新这个词中的重点是创新思维,不应该是纯粹的技术。

  国内新建的博物馆大多格外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多媒体的应用为博物馆带来很炫的展示效果,但同时也有很多弊端:设施的耐用性无法保障,设备出现故障时,展陈无法实现效果;过多的声光电混杂在一起,影响观众观展体验;多媒体形式千篇一律,使观众审美疲劳。

  博物馆延伸品的创意设计也是博物馆经营的另一重要环节。无论是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纪念品店总是门庭若市,创意纪念品玲琅满目,丰富有趣,多数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结合,观众在里面流连忘返。

  而我国的博物馆,基本上还处于看完走人的阶段。即使是国家级的博物馆或者是展览内容极为丰富多彩的省级市级博物馆,纪念品店内引人购买的物品寥寥无几,纪念性、礼品性的延伸品开发思路单一,设计理念和产品匮乏且落后。

  《中国科学报》:应怎样做才能使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能够真正成为公众感兴趣的教育场所?

  范红: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博物馆的内容策划、主题选择、传播方式都应该与公共教育的目标相结合,它们应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等各类人群的共同兴趣。大众不喜欢宣教的内容,也不喜欢在博物馆过多地看到政府、领导者等的形象。大众更喜欢史实、知识和事实,喜欢有不同阶段、不同特色的文化史料与科技知识,从中吸取养分,丰富自我。

  国际上大多数博物馆重视青少年教育功能,重视青少年(包括儿童)在博物馆能够参与的各种活动,为中小学生设计课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博物馆上一节课等,为幼龄儿童设计涂色画、互动游戏、小玩具等内容。这样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利用率,强化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2013年01月14日 14:46:1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