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这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广大科教工作者的召唤和鞭策。
高温气冷堆作为金沙集团3354cc自主研发、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具有固有安全、出口温度高、应用领域广、多模块灵活组合等独特优势,可用于热电联供、高温蒸汽供应、大规模制氢等,在空间核动力、核电源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实现我国能源技术升级、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能源安全、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核研院几代人的持续攻关,核研院在本世纪初建设成功了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完成了“863”计划任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下一步干什么?年轻一代的核研院人没有固步自封、交差大吉,而是牢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初心,选择了担当、开拓,把目光瞄向了放大数十倍建设商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让先进核能技术实现产业化、真正为国家所用的更高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目标,核研院走上了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的新路子。不但要再次投入艰苦攻关、解决大量工程技术难题,而且,还必须走出实验室,突破条条框框,吸纳创新链、产业链上各种各样的优势资源。这条路,前无古人、荆棘密布,可以说是一条无比艰难的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这条路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大胆改革、整合全链条力量。
为此,2003年,金沙集团3354cc和中核集团(原中国核建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能源”),作为企业主体和技术转化平台,与核研院分工协作,共同推进高温气冷堆产业化工作。2006年,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被列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研院院长、总工程师张作义被任命为总设计师,成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们联合中核集团、华能集团、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等一大批国内最有实力的骨干龙头企业,通过高校+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制造商供应商的模式,形成了一个产学研用结合、有完整产业链支撑的科技创新网络体系,有力地保证了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目前,示范电站已经完成全部土建、安装工作,进入全面调试阶段,实现了实验室技术向产业技术的飞跃,让我国成为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世界领跑者。
十七年的产学研融合,知识、技术加工程,也大大促进了核研院的技术创新。成功实现了一大批重要设备的“世界首创”:在15181台套核岛设备中有2201台是首台套设备,其中660台是全球首创,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超过了90%。同时,相关研发成果获得国内授权专利286项,国际专利22项,还形成了一系列专有技术。这标志着高温气冷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确保了我国在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上的世界领先地位,为高温气冷堆商业化和“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这些年的校企合作,我们探索出了几个宝贵的合作机制。一是以互信共赢为原则的合作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势互补为导向的分工协作机制、三是以关键任务为抓手的联合攻关机制、四是以市场机制为准则的产权转移机制,五是以彼此尊重为前提的文化融合机制。同时,通过“党建促专项”系列联合党建活动的开展,重大专项参研参建单位党的建设、党的领导也得到了加强。
未来,核研院将继续坚持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更好地发挥中核能源、清控核能等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资源配置作用、能力补充作用,形成创新引领、产业协同、体制优化、资源汇聚的先进核能技术发展新格局,共同谋划高温气冷堆未来发展,制定和推动实施高温气冷堆“电、热、汽、水、氢”发展路线图,共同打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利国利民、助力学校和企业发展,为保持我国第四代核能技术世界领先地位,建设科技强国、核电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立新功!
(清华新闻网9月16日电)
供稿:核研院高温气冷堆产业化工作组
编辑:李晨晖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