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抗疫期间的清华科研 - 正文

心理学系李虹团队发表最新成果:我们在被观察时会如何建构事物?

清华新闻网5月25日电 “当我们暴露在公开的、被观察的情境中时,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会发生变化?”金沙集团3354cc社科学院心理学系李虹教授研究团队近日在心理学顶级期刊之一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题为“个体在被观察时如何建构事物?”(How Do People Construe Objects When Being Observed)一文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研究发现,观察者的存在会激活个体更高层次的建构水平。这一建构水平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影响到我们表达时表述的重点、购物时看重的商品属性等多个方面。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存在着真实的或预期的观察者。早在19世纪,社会心理学家就发现,观众的存在会明显影响自行车运动员的成绩。一百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探索了观察者对我们的行为表现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该研究则首次关注观察者如何影响个体建构事物的方式。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对事物存在不同层次的建构方式,既包含整体、本质和抽象的建构方式,也包含局部、细节和具体的建构方式。影响个体建构方式的核心因素之一,是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当我们想象坐在直升飞机上俯瞰,我们在心中会把一颗颗树木建构为一片森林。而当我们想象置身其中,我们则会把它们建构为一片片树叶。

不同的心理距离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建构方式

该研究则发现,观察者的存在也会影响我们的建构方式。研究采用实验室行为实验与线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7项实验得出结论:当被观察时,个体倾向于从更整体的角度建构事物,在表达时着眼于更本质的特征,在消费决策中也更加看重商品的核心属性。这是因为在被观察时,个体更倾向于采纳他人的视角而放弃自己原有的视角;视角的转化拉远了原有的心理距离,因而提高了建构事物的水平。

实验表明,被观察时,个体更倾向于根据整体轮廓,将中间的图形归为A组;独自完成任务时,个体更倾向于根据细节特征,将中间的图形归为B组。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写一篇只有自己能看到的日记,和发布一条所有好友都可见的朋友圈状态,我们的表述方式不大相同;购买一件睡衣和一件外套,我们看重的商品属性也有所不同。这其中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就是建构水平的变化所致。该研究的哲学意义在于:我们将物理学中有关“平行世界”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进而引申出“平行思维”的观点。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金沙集团3354cc社科学院心理学系2015级直博生栾墨,通讯作者为心理学系李虹教授。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的资助。

供稿:社科学院

编辑:李晨晖

审核:吕婷

2020年05月25日 08:53:4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