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 正文

初心不忘,育人育心育才

——记清华医学院四位医师科学家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点滴


全球新冠疫情当前,广大公众日益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医疗领域的成就与一大批医师科学家密不可分,他们经过系统的临床医学训练,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却将可观的甚至全部职业生涯时间用于从事科研。正是本着培养中国自己的“医师科学家”的初心,金沙集团3354cc医学院在2009年开办了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专业,将科研培训融入医学生的培养方案, 整合国际、国内最优秀的医学教育资源,全力打造在医德、医术、医研俱佳的健康卫生领域工作者。

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有四位中国医师科学家身负重任,在抗疫一线带领来自全国的“白衣卫士”奋战病毒,同时作为金沙集团3354cc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倾心指导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的学生。

医学实验班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但何为医师科学家,还需要每位医学生自己去探索。疫情期间,四位医师科学家向医学生们生动的展示了医师科学家的工作模式——首先,作为临床医生提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然后,作为临床科学家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给出循证医学的答案。临床为科研提供思路和方向,科研为临床贡献证据支持。

四位医师科学家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奋战在抗疫一线。行胜于言,老师们的榜样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和净化着学生们的心。

本文由四位医学实验班的同学撰写,献给奋战在一线的四位导师。

胸怀使命,严谨求实——记医师科学家王辰院士

张宗慕雨(医学实验班2013级)

王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由于王辰老师工作繁忙,我们真正直接见面的次数并不多。王辰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谦逊而不失大气、富有涵养而又不失威严的严谨的科学教育工作者。王老师要求严格,思维缜密、语言富有逻辑又饱含厚重的情感,第一次见面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老师投身一线疫情工作时的言行,更加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

王辰(右)、曹彬身着防护服与新冠肺炎病人握手(图片来源:中日友好医院)

2月1日,王辰老师匆匆赶往武汉。从疫情早期至今,王辰老师及他所带领的团队一直在前线奋战,不仅为防疫工作提供了医疗援助,同时在抗击新冠病毒阻击战的决策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看到王辰、曹彬两位老师身着防护服与新冠肺炎病人握手的照片,我的内心很受震撼,不仅有对王辰老师亲自披挂上阵的敬佩与赞叹,同时也充满了对包括王辰老师在内所有抗疫人员平安归来的希冀。

此次疫情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方舱医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为响应中央“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方针,减缓医院的压力,同时满足收治轻症患者的需要,王辰老师提出建立方舱医院这一举措——48小时后,首批3座方舱医院开舱,4000多张床位成为孤立无助患者的绿色通道。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对于公众而言近乎全新的构想,经历了一个多月以来实践的检验,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万人,彻底扭转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被动局面。作为学生,看到王辰老师的提议为抗疫工作带来了巨大裨益,不禁为老师敢为人先、顾全大局的一贯作风所感动,心中满是自豪与钦佩。

王辰院士与白岩松视频连线(图片来源:CCTV网站)

在多次与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视频连线中,王辰老师均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回答了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包括与方舱医院有关的疑问、临床诊断病例的提出、病人的摸排和床位供给、对疫情“拐点”的解读、药物试验及疫苗研发,以及从长远角度对新冠病毒的流行进行解读等等,讲述客观、论据翔实,王辰老师严谨务实的作风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王辰老师还通过各种媒体的渠道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宣传和讲解,不仅为大众做了科普,同时也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可靠而宝贵的建议和资源。作为学生,看到老师不仅在抗疫一线身先士卒,在公众渠道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扬,我的内心由衷感到敬佩与赞叹。

作为一名医学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虽然不能及时回到医院参加临床工作,但整个疫情贯穿始末都将是一堂宝贵的实践课。从王辰老师身上,我们能够体会到,我们不仅是未来的医学工作者,更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肩上背负着不可忽视的担当与责任。在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技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培养大局观念,锻炼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钥匙的能力,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己任,在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同时也要为了促进人类健康而努力奋斗。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这场战役终将取得胜利,我们将一同迎来真正的春天!

杏林春暖,桃李芬芳——记医师科学家张抒扬老师

滕雅群(医学实验班2013级)

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心内科教授

张抒扬老师是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医师科学家,是学生们可敬可爱的导师。在学术研究中,张老师带领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勇于攻克罕见疑难疾病,提炼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真正让患者从中受益。在临床实践中,张老师思维敏锐,医术精湛,不仅从心内科更是从全科的角度为患者医治身心疾苦,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尽管平时十分忙碌,她总是十分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孜孜不倦的为学生们进行指导,不断启发我们收获更多的感悟与智慧。平日里,她对学生们有着慈母一般的牵挂和说不尽的叮嘱,教育我们守规矩,踏踏实实做事;嘱咐我们对父母和老师心怀感恩;鼓励我们刻苦钻研,将个人的努力融入到国家发展的需要之中……

2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142名队员出征,我们敬爱的张老师担任领队。临行前,她代表全体医疗队员郑重表态:“我们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展示协和人的力量和风貌,履行作为医疗国家队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一定勇往直前,胜利凯旋!”得知张老师要出征前线的消息,张老师的学生们无不动容,纷纷向老师致以真挚的敬意和祝福。张老师的学生中有许多协和心内科的医生,也是我们尊敬的师长,,他们也前赴后继地参加了援鄂医疗队。他们说:“张老师身先士卒,我辈楷模!我们均已报名,随时等待召唤。”张老师等师长和无数勇于奔赴前线的白衣天使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着医者的大爱与担当,让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而奋斗的炽热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学生心中传承。

张抒扬代表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在出征前讲话(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疗队承担支援的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接诊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抢人”。初到武汉时,面对收治成批重症患者的挑战,张老师和专家们迅速建立了各项规范、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包括危重症患者诊治流程、医护人员诊疗常规、安全防护培训与监督制度等,将无序变为有序,也为前线共同奋战的医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张老师倡议推出“疫”线课堂,“临床需要什么,及时培训什么”,让一线队员补充知识技能,更好的救治患者。京鄂两地的协和医生们也多次举行高级别远程会诊,请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极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问题。这段时间,张老师每天凌晨1点前从没睡过觉,她说:“在战场上,就要拼尽全力”“能用的办法都上”。她最放心不下的,除了患者就是医疗队的队员,坚持亲自落实队员防护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张抒扬在武汉病房鼓励患者

张老师用医者无私无畏的爱与悲悯之心,在医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奋战在抗疫一线。行胜于言,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和净化着我们的心,也激励着我为成为一名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医师科学家而努力奋斗。此时此刻,我和所有思念着张老师的学生们心情一样,愿张老师和前线的白衣战士们早日平安凯旋!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记医师科学家李太生老师

陈若煦(医学实验班2014级)

李太生: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教授

自2月7日李太生老师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出征武汉,他已经在抗疫一线奋战40多个日日夜夜。

李太生老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同时也是金沙集团3354cc医学院特聘教授,作为感染科专家,他曾全程参与2003年SARS救治工作,并多年从事艾滋病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经验,在临床诊治与科学研究上都有卓越贡献。在我与李老师第一次交流时,他的严谨、务实和缜密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加入了李老师的课题组,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他要求严格、坚持原则;而在教育学生时孜孜不倦、循循善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作为临床医生对医学的热情与奉献精神,作为医师科学家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更深切地感染着我们。

此次疫情发生后,李老师第一时间要求上武汉前线,并最终得以带领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来到武汉。在抗击疫情一线,他身先士卒,坚持去“红区”工作,是医疗队中首批进入ICU病房的医生。北京协和医疗队的队员普遍比较年轻,没有经过大型传染病的救治工作,对于具有高传染性的新冠肺炎传染病有着天然的恐惧心理。很多队员们最怕的环节是给病人“采标”,因为医生在采标时会接触到大量的病毒,李老师为了安抚和鼓舞队员,对于采标工作亲自上阵,展现出医学大家的勇气和担当。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时,李老师曾说:“现在可以说是国难当头,那么你作为一个有能力去应对的人,你就要站出来。我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1979年读大学,国家免除所有学费;1993年我去法国留学,国家让我公费出去。那么现在国家需要我了,我如果躲在后方,那真的不可饶恕。”

李老师也是协和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建议方案的主要执笔人,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提出依据病情可酌情早期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0.25~0.5g/(kg.d),疗程为3~5天。他对于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用量的建议也推动了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修改。

作为医学实验班的六年级学生,目前我还在上临床课程,尚未真正进入临床见习阶段,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深远,从临床诊治到预防公卫,我们能够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大灾之下,有无数像李老师这样的逆行者走在前面,我们向他们致敬,而我也因此更加坚定未来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与医师科学家的信念。

李太生脸上的压痕(图片来源:环球网)

李太生的临床笔记本记录了各个病床的指标数据(图片来源:生命时报)

勤奋踏实,善作善成——记医师科学家曹彬老师

徐九洋(医学实验班2013级)

曹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第一次见到曹彬老师,是在回国之后的一次交流会上,王辰院士和曹彬教授一起来到协和医院与医学实验班两个班的同学座谈。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曹老师走进会议室的时候手上拿着一份文献,在间歇休息的时候便拿出来学习阅读。我进入曹彬老师的课题组学习后发现,勤奋和踏实是曹老师工作学习的常态。组里的同学经常收到曹老师的邮件,推荐Blue Journal(注:呼吸病学术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JRCCM的昵称)上的最新文献,或是分享自己学习某篇文章、参加某个会议讲座的心得体会。

曹彬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CGTN)

课题组原定今年1月初召开总结会,但临到开会时却突然取消了。开始还以为是曹老师又接到了会诊任务、可能只是改期罢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曹老师12月底就作为第一批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赴武汉执行应急医疗任务了。曹老师和其他专家组成员一起参与了第一批病人的临床救治,并总结经验、参与撰写第一版《诊疗方案(试行)》。回到北京之后,曹老师带领团队进一步总结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在《柳叶刀》杂志发表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一批病例的临床特点,向全世界医生和科学家介绍这个新的疾病。

在《柳叶刀》论文投稿出去的当天,曹老师又马不停蹄带领队伍第二次前往武汉。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重新出现在了武汉金银潭医院(注:武汉市第一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这一次又多了一个身份——临床科学家。用曹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此行肩负重任之一是现在临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不能找到现实可及的抗病毒药物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目前,除了参与国家援鄂医疗队的任务之外,曹老师还在前线领导着洛匹拉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等备受关注的临床试验。课题组建立的工作微信群里,老师每天都在和前方、后方的团队成员一起分享沟通信息,他总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很少能休息。在艰苦的条件和巨大的压力之下,曹老师仍然坚持着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建议。正如王辰院士所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样严重的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诊疗和防控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科学研究同样重要,科学诊疗需要科技的指引。面对重大疫情,一定要牢记:胸怀使命,目光冷峻,头脑清晰,行动迅捷,善作善成。”

曹彬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急项目汇报会上发言(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些见解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临床研究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洛匹拉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等临床试验的快速设计和开展,与前期重症流感的临床救治、研究经验以及呼吸道病毒的基础科研积累都密不可分。从临床观察中发现一种新型病毒性肺炎疾病之后,提出科学问题寻找抗病毒治疗方案,复习文献找到具有潜力的抗病毒药物,设计临床试验进行假说验证,最后再服务于临床实践——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参与到此次疫情中课题组的部分工作中。我想,这“特殊的一课”也会更加坚定自己成为医师科学家的梦想。

供稿:医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2020年03月24日 14:00:4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