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赵争鸣,金沙集团3354cc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长聘教授。1991年金沙集团3354cc电机系博士毕业留校,1994-1997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做博士后,1998-1999年先后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做高访学者和香港大学兼任研究型教授。1999年聘为金沙集团3354cc教授,2000年获得博导资格。2000年获金沙集团3354cc“学术新人奖”,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10年获“中达学者”称号,2011年晋升为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2012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中国电工行业科技成就奖,2017年晋升为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20年来共培养毕业博士34位,其中获得金沙集团3354cc优秀博士论文奖8位(二等奖6位、一等奖2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5位,金沙集团3354cc优秀博士毕业生6位,金沙集团3354cc首批“紫荆学者”1位;学生中还有6位曾获金沙集团3354cc优秀硕士论文奖,8位曾获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赵争鸣教授从博士生培养的三个阶段、博士培养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以及对导师自身的要求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博士生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博士生培养的三个阶段:项目牵引、问题牵引和前沿牵引
大多数博士生的培养会与导师的科研相关,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
1、项目牵引。很多博导在科研初期是以承接科研项目为主,相应地,博士生的培养基本也是以所进行的科研项目来牵引。一个科研项目从开题到结题,基本上就是一篇博士论文的内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研究内容清楚具体,项目研究与博士论文工作基本同步,有合作单位的支撑,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对导师可以形成科研实力积累;不足之处则是博士论文的创新性受科研项目内容所限,研究一般难以深入,科研内容随项目变化较大,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研究方向。这个阶段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如参与国电南自研发项目合作的五位同学先后加入我国柔性输电领头企业荣信集团公司,并成长为该集团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特变电工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同学加入了华为公司,成为华为公司光伏发电领域首席科学家等。
2、问题牵引。随着导师科研项目的积累,从前期科研项目研究中会引发出对很多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其中有些必须解决,否则项目难以进行下去。这一阶段的科研工作以解决问题为牵引,博士论文工作也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研究的问题明确,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能引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打下基础;其不足之处为:难以有比较长远的考虑,有时问题如果把握不住,研究的意义可能就不是很大。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同学很多进入博士后研究,或者直接进入高校或研究院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而他们在博士生阶段凝练出的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内容,为他们今后的研究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前沿牵引。如果说前面两个阶段还属于被动科研,前沿牵引研究则属于主动科研。一般来讲,走到这一阶段导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为科研经费困扰,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2)实用性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积累(具备了较好的知识能力、科研能力、科研团队和实验平台等);(3)有一定的科研视野和高度,能够看清本领域的前沿方向在哪里。在这一阶段培养的博士比较幸运,能够潜心做前沿研究,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2017年赵争鸣教授与毕业博士们合影
二、博士培养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目前清华博士生的来源很多,背景差异较大,而导师的博士生名额有限,因此从选材到育才都非常重要。赵争鸣教授在选择和培养博士生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1、看重两个遴选条件:热爱和积极。博士生是否对科研工作有兴趣、是否有积极阳光的精神面貌非常重要,甚至胜过排名。
2、关注两个重要时期:培养过程中,博士生一般存在两个迷茫期:开题前后(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总结提炼(需要从点走到面,从微观走到宏观),前者是要解决“如何钻进去”,后者是要解决“如何走出来”,这属于两个产生质变的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导师要对博士生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3、强调三个重要品质:能“深入思考”,思考应是博士生的基本工作状态,也是创新的直接源泉;有“团队精神”是博士生应具有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尤其对工科博士生而言,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要依赖于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做事“精准坚韧”则是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石。这些都属于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范畴,需要导师长期潜移默化地加以引导。
4、体现两个重要趋势:国际化和交叉化。将博士生培养放到国际化平台上,使其具备国际眼界;在制定博士生培养方案时,注重其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交叉,在交叉处寻找创新点,这是培养高水平、引领型博士的重要方面。多年来赵争鸣教授研究团队一直与国外本领域先进研究团队保持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积极派遣博士生们出国参加国学术会议。
2019年带领学生们到美国参加IEEE ECCE学术年会
5、关心博士生身心健康:博士生处于人生青春期、学术转型期和职业懵懂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导师与博士生的关系应该是多面的,亦师亦父亦友,要多与同学们多交流,及时、全面了解各位同学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自面临的不同问题,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高尚的家国情怀,使之逐渐具备成为领军人物和社会栋梁的潜质。
三、博士生导师对自身的要求
博士生导师是培养博士生的第一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首先自己要做到热爱和积极,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爱思考。具体来说,包括:
1、必须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热点,看清前沿,具体体验,形成问题,动脑动手动笔;
2、对科研工作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并且能点燃同学们心中的创新之火,重树创新三元素——兴趣、好奇心和胆量;
3、必须做到和做好三件事:指明方向(开题),解决难题(课题中),判断优劣(培养完成后);
4、了解不同博士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博士课题。
5、为博士生的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成长的土壤,包括科研条件与人文环境、团队活动(小组)等;
6、选择好与博士生有效的交流方式,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认识到博士生首先是研究者,然后才是学生。
导师是学生的平台、伯乐和导引人,意味着导师指导学生需要做到三个层次——支撑、挖掘和引导。支撑容易,挖掘和引导不易,俗话说,千里马很多,伯乐少。博导们要真正用心,真正热爱珍惜博导这个称号。导师的导师还是热爱和兴趣,如果真正是兴趣所在,则功利、辛苦、委屈等都不值一谈了。
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是良师益友的关系,博导们在培养博士的同时,自己也在得到提升和成长。导师需要不断探索培养博士生的规律,博士生们更要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一段人生美好时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做出无愧自己、无愧国家、无愧社会的成果!
供稿:电机系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