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建筑·历史与文脉
清华美术学院赴意大利开展建筑与街道调研实践纪实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8月2日电 (通讯员 王君雨 巫鑫洁) 7月14日至26日,在金沙集团3354cc美术学院李朝阳教授的带领下,来自金沙集团3354cc美术学院、社科学院两个院系的10名本科生,在意大利共同开展“探意”——赴意大利城市考察海外社会实践,本次实践追寻意大利城市建设的发展足迹,开启了清华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实践课程。
探:墓园之敬
实践伊始,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意大利城市历史和文脉,支队成员前往摩德纳参观圣卡塔尔多公墓。公墓具有的纪念性和场所性让它成为城市的独特所在,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称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法为“推类建筑”,即在沿袭一种建筑类型的同时,因借文脉而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
支队成员在威尼斯小巷中调研 王子瑶 摄
烈士的墓碑在建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神圣。“墓园似通过深刻的形象建造的城市,在人们心中留下神圣的集体记忆。随着光影的足迹向前,走过长长的柱廊与壁龛,宛如死与生的隧道。生命的往复循环正是这世上的常理,也是全人类最神圣的集体记忆。”到访意大利的第一天,支队成员美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吴美薇发出了这番感叹。在接下来的调研过程中,支队成员感受到意大利独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融合,也感受到市民生活与城市形态的互相渗透。在目前快速变革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清华学子应不忘历史,坚定勇担重任、建设祖国的信念。
访:名城之荣
为了丰富调研成果扩大采样基数,在意大利,从米兰到摩德纳、佛罗伦萨、锡耶纳、博洛尼亚、拉文纳、威尼斯、维琴察、到维罗纳,支队成员走过9个城市,调研了经典古建及博物馆20余座。支队成员探秘中世纪,也走进文艺复兴,城市里的古建筑形塑了意大利的国家气质和国民生活,意大利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烙印着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古老的建设如何被有机地利用起来,成为展现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重器,而不是被奉为神迹终而闲置,也是这一路来支队同学的思考。李朝阳教授在十天支队的旅程中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支队成员的困惑。
支队长、美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巫鑫洁感慨:“意大利的街道正如陈志华先生在书中所言,其仿佛是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不能够把建筑看全,每个角度的景观都有所差别,只有当你置身其中环绕而行才能形成对其完整的印象。古迹亦与周围环境恰成一体,若置高处而观全景,便能发现每一城市都有属于自己本身的色调、氛围与情绪。”
习:学术交流
支队成员在米兰理工大学实验室参观 王君雨 摄
十日征程中,支队成员们在最短时间内从不同的城市文化背景出发,探讨意大利的城市特色文化与街道影响下的居民生活方式,开拓专业视野、提炼清华观点。同时,支队荣幸地受邀参访了米兰理工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室内设计系的芭芭拉教授面对面地探讨了设计专业问题,芭芭拉教授的讲座让支队成员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博物馆展陈设计如何通过对人的五种感官控制,营造经历,从而体察文化、展现文脉。
芭芭拉教授在做有关博物馆室内设计的讲座 王君雨 摄
米理之行促进中意学生融合,深度浸润多元文化。在米兰理工大学,支队成员参观了各个设计专业的实验室并参观了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览,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专业性质,但实验室的安全性、使用条例的有序性、以及设计课程的完整性是不容缺失的。
在参观古城堡博物馆、乌兹别克美术馆时,支队的同学深入调研了古建筑展陈设空间中的灯光、空间的布置与展陈物品的关系。在“百柱之城”博洛尼亚,探究新旧建筑的交错关系;在佛罗伦萨、威尼斯调研城市旅游业与道路规划城市建设的关系。支队成员通过出行前的认真准备、探访中积极探索对意大利城市特点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认识,同时,对中国城市发展也有了基于国际视野比较后的新启示。
美术学院“探意”——赴意大利城市考察海外社会实践支队加入了校团委设立的本科生海外社会实践支持计划。为大力支持学生前往全球各国开展社会实践,在文化浸润和深度交流中提升全球胜任力,在走出中国看中国的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校团委设立本科生海外实践支持计划,与各院系共同匹配资源,并邀请教研一线教师带队指导。今年暑期,该计划共支持来自29个院系的55支支队分赴“一带一路”沿线等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超过500名学生通过文化浸润和深度交流,提升了全球胜任力和国际视野,增进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供稿:校团委
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