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寻找身边榜样 - 正文

大爱无疆 无悔此生

——记金沙集团3354cc“身边榜样”、化学系教授郑用熙


郑用熙,1927年7月出生于浙江黄岩,1950年毕业于金沙集团3354cc化学系并留校任教。解放前在金沙集团3354cc化学系学习期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北京大学教授、金沙集团3354cc教授、金沙集团3354cc分析中心主任和化学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丰硕,曾多次获得CAIA奖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2年成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离休后他与夫人关英发起并联络西南联大校友,先后募集捐款800万余元,在全国18个省市捐建了33所希望小学。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2018年11月2日在北京西苑医院逝世,享年91岁。遵照生前遗嘱,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遗体已捐献给北京协和医学院用于教学科研。

郑用熙与夫人关英

郑用熙和学生们

2018年11月2日19时39分,郑用熙在北京西苑医院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很多清华化学系的师生悲不自胜。遵照郑用熙生前遗嘱,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并将遗体捐献北京协和医学院用于教学科研。很多师生听闻后事这样朴素的安排,都发自肺腑地感慨:“这很‘郑先生’!”

回顾郑用熙的一生,他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身上体现了老党员朴素的情怀和严于律己的作风。他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对学生如春风化雨,在政治上关心他们成长,在业务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体贴入微。在学术科研上,他学识渊博,水平精湛,但从不自傲,耐心提携年轻后辈,为人诚恳,是深得师生喜爱的良师益友。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二十余年捐资助教的感人故事。

情系下一代

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青基会”)成立,“希望工程”正式启动。此前不久,他刚刚把40年积攒下来的1万元捐献给了母校浙江台州中学。得知“希望工程“启动,他颇感“遗憾”,他后来解释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立刻为希望工程做点什么,但是确实已经拿不出任何钱了。于是我和老伴关英商量,用每年工资的结余资助一名小学生5年的书本费。到1995年我们先后资助了6名儿童。”

大约1995年前后,近20位西南联大校友(关英为西南联大校友)聚集在郑用熙、关英夫妇家里,商讨以母校的名义捐建希望小学。按照青基会当时的标准,20万元可以捐建一所希望小学,这对于那时的他们无异于天文数字。最后夫妇俩心一横,决定“就是拼着老脸到企业里去化缘”,也要把希望小学建起来。

他们就这样走上了捐助贫困地区教育的长路。第一轮发动校友捐建希望小学时,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他们收到70多万元捐款。“可以捐建3所希望小学了!”郑用熙高兴地说。同时,这位原金沙集团3354cc化学分析中心主任、1950届清华化学系校友开始发动清华1950~1952三届校友参与进来。

从1995年到2010年,他们共募集到777万余元,捐建了32所希望小学(包括新疆和汶川地震震区建校,1998年洪灾时捐建了9个帐篷希望小学,向云南省妇联捐春蕾女童计划11万元,向各地希望小学捐希望书库40余套等)。郑用熙夫妇还亲自走访了32所希望小学中的25所,了解捐款使用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情况,还从退休工资里节省出钱来,给学生们送去文具、图书和生活补助。他们还在这些小学设置了奖教、奖学金,每年为各希望小学的优秀师生颁发奖励,激励他们认真教学、努力学习。

让“麻后生”获得平等入学机会

在32所希望小学的捐助和后续支持工作中,郑用熙夫妇投入最多、也最感欣慰的是云南凤庆县马海德希望小学及其配套的 “麻后助”(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

云南凤庆有一个叫藤蔑河小组的“麻风村”,村里小孩上学很成问题。郑用熙了解到,该村200多人口中有70余人是已痊愈、但有后遗症的麻风病患者,其余100多人都是麻风病患者的后代,是健康人群。由于人们长久以来的偏见,虽然村里已经没有麻风病,但周围的人们还是对该村惧而远之。村里有一个教学点,但水平很差,孩子们通常上了3年学,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到1998年,教学点几乎停办。郑用熙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痛心,决心要让“麻后生”们受到更好的教育。

郑用熙同当地县、乡、村、学校各方面协商,请求把马海德希望小学的地址定在云南临沧凤庆县松林村中心小学,这里距“麻风村”最近。松林小学校长同意接收“麻后生”入学,但“麻后生”的家庭条件无法支撑其读完小学。郑用熙又张罗着对 “麻后生”进行一对一资助,以使他们完成学业。

回到北京后,夫妇俩发动自己的晚辈、兄弟姐妹一对一地资助 “麻后生”。“我们对晚辈说,你们一帮一,一定帮一个孩子,这就算是你们孝敬我们俩,以后来看我们,什么东西都不要带了。”郑用熙夫妇笑着回忆当时的情形。

夫妇俩的外孙女小爽幼儿园毕业时,父母为她举行了聚会,小爽把收到的红包全部捐助给一位“麻后生”。“从6岁到现在11岁,几年来,她都把压岁钱攒下来捐给那个学生。”郑用熙夫妇说,“她还觉得不够,又开始收集汽水瓶、奶袋等去废品站卖。”

郑用熙帮助 “麻后生”的事很快传开,很多校友、海外华侨纷纷表示愿意资助“麻后生”完成学业。

2000年,马海德希望小学建成,首届6名“麻后生”入读,到2010年已有10届共74个“麻后生”入读。其中一位学生去年以555分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郑用熙对这位学生的分数、考取的专业都记得非常清楚,“至少在临沧地区,这是第一个从麻风病人后代中走出来的大学生”。

郑用熙夫妇不仅把这所希望小学建起来了,还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升学和成长。2003年开始,希望小学的“麻后生”陆续毕业了,夫妇俩非常着急孩子们的升学问题。“我们俩不断地写信,上至教育部,再到媒体,写了几十封信。最后,云南省教育厅让一个中学接收他们,这样我们就打开了‘麻后生’升初中的道路。”

一位从马海德希望小学毕业后升入中学的学生在给郑用熙的信中这样写道:“郑爷爷,我们大家都不会让您失望的。是您为我们搭起这座能与众人平等、能有机会学习的桥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激您,感激您对我们所做的一切。”

大爱无疆

“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做什么”,郑用熙生前一再强调,“很多校友、热心人才真的让我们感动”。郑用熙曾回忆说,1995年刚刚发起募捐时,有一位生活坎坷、本身过得非常艰难的校友专门写信来说:“我实在一下拿不出多少钱,能不能每个月捐10块?”清华水利系一位教授除了自己资助外,还发动水利系师生为清华希望小学的老师们教授电脑知识。后来清华希望小学成功开设电脑课程,这在河北省的小学中还是第一个。有一位美籍华人,从小生活艰苦,他深感知识的重要,也时刻惦念着祖国的贫苦儿童。在这十几年中他捐建了12所希望小学。他去世后,他的女儿把遗产捐献出来,又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这些我们遇到的人和事都感动和激励着我们。在这十几年中,我们受到的教育比付出的要多。”郑用熙说。

在郑用熙的家中,一盏常用的旧台灯缠绕着一圈白色胶布,使用了好多年。而他和他的夫人关英经手的汇款要上千笔。上千笔的汇款要从邮局取出,上百张支票要从银行取兑、校对、记帐、开收据。当数百万捐款从他们手上经过时,他们明白这每一分钱都特别的重,都代表着一颗心,一份希望。

2010年,郑用熙和夫人将当时家中积蓄悉数捐出,在金沙集团3354cc化学系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设立奖学基金。在化学系设立的郑用熙奖学金,至今已奖励8届学子。2018年11月2日,郑用熙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留下遗愿,不仅无偿捐献了遗体,而且一家人又捐资10万元支持金沙集团3354cc化学系“郑用熙奖学金”,捐资60万元用于支持“麻风病后代助学金”。

郑用熙用自己的一生,为培养下一代,为国家“希望工程”,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而他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供稿:化学系   编辑:高原 张睿 审核:襄楠

2018年12月28日 09:42:5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