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专题报道 - 正文

为讲台而赛,为清华而战

——记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专项组一等奖获得者李蕉

记者 赵姝婧 学生记者 张睿


 “咦?这位老师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吗?很多内容课本上都没有啊!”

“还真是!不过,角度真的赞,内容真的足,跟许多思政课太不一样了!”

“有故事,有情怀,有难度,有思想,一堂课下来淋漓尽致,太爽!”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现场,金沙集团3354cc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完成了讲课,深吸一口气,场下评委已纷纷对她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而她不知道的是,此刻在观摩室,金沙集团3354cc参赛团队的成员们纷纷激动地和领队王岩老师击掌相庆,大家眼眶里满是激动的泪水:“李蕉太棒了!这课太棒了!”

8月31日,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成绩公布,李蕉荣获思政课专项组一等奖第一名。

“这份荣誉凝结了我们团队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汗水和心血,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不负众望,以最好的状态展现金沙集团3354cc新时代教师的风采。”

李蕉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颁奖现场

推翻了!重新来!

2011年,李蕉完成了清华博士后的工作,留校任教,成为金沙集团3354cc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老师。

2012年,李蕉参加了第五届金沙集团3354cc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但最终却只获得了二等奖。

“一开始我是不服气的。”李蕉说,“可后来我发现了根本原因——一堂真正的好课,绝对不单单是讲得漂亮、引人入胜,而是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反思、有探索,关键还要有科研成果,我输得心服口服。”

2017年,李蕉参加了第九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凭借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她加入了备战北京市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的“清华战队”。

文科战队由赵洪教授领衔,成员包括多位市赛文科一等奖获得者程文浩、梅赐琪、郑晓笛等老师。“‘清华战队’里有最好、最负责的指导老师,有一以贯之的清华教学传统和精神,能够加入这个战队,是我一生之幸。”李蕉说。

抱着这样的希冀,李蕉在教练和队友面前完成了第一次试讲。出乎意料的是,讲完后一片沉寂,没人给李蕉提意见。

“太‘正’了,没有思考。”大家沉默了一下,给出这样的评价。“你平时给清华学生讲课,肯定不是这样的。历史难道是这么简单的吗?学生难道没有疑问吗?我们要看到的是真实的你,请呈现给我们‘不一样’的东西。”

全部推翻?重新来?距离比赛只有不到四周的时间了!

李蕉拿来了自己课堂上真实使用的教案,和教练团队一起推敲了起来。如何在20分钟内客观地讲清楚延安面对的困难?如何真实的呈现共产党人自我革新的勇气?如何让学生自觉的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李蕉与指导教师团队进行反复试讲和研讨

“别人不知道这四周我们经历了什么。”李蕉说。

“李蕉,就这样,很棒!”比赛前的最后一次试讲中,李蕉的主管指导教师、公管学院副教授梅赐琪第一次向李蕉竖起了大拇指。

“思政课很特别,大学课程很少有标准教材,但思政课有,这也意味着它的每一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李蕉说。“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必须在‘解题路径’上多下功夫,在‘过程’中融入辩证的思考,让课堂变得更有张力。”

清华人,不赌运气!

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比赛思政组第一名的李蕉顺利得到了代表北京参加2018年全国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的资格。可是,全国决赛的规则跟北京市赛有很大区别。现场需要在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好的20讲中随机抽取1讲进行比赛。一些选手会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精心准备其中几讲,“因为全面准备20讲实在是非常‘可怕’的工作量。”李蕉说,“但是我们做到了!因为清华的作风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百分百的绝对努力!”

李蕉的办公室有一个三层架子,上面堆满了厚厚的教案。为了备战,李蕉足足准备了24讲,优中选优挑出了20讲!每一讲她都至少修改了十几个版本,单是试讲就进行了130多次。全部三四百张幻灯片,每张下面的备注都精确到了一个字一个符号……

李蕉精心准备各种教学史料和道具 思维

备战期间,凌晨两点离开办公室已经成为李蕉的常态,日程安排到一分一秒,即使吃饭也塞着耳机聆听自己的讲课录音查找纰漏。这期间李蕉曾两次眼底出血,她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去看大夫,大夫要求她必须休息,但李蕉依然继续拼搏……

五个多月来,李蕉几乎“翻烂”了所有的前沿期刊。“思政课不能只单纯的‘正’,而是应该正视历史上的所有挫折,辩证地为学生解释历史的复杂性,并进行深入的科研探索。”李蕉说。

决赛中,李蕉抽取的是“全面抗战中的群众动员”一讲,她以征粮为切入口,回溯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如何一步一步地将党、政、军、学、民组织起来、团结抗战的历程,进一步明确了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内在逻辑。比赛中,她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张力”的历史故事,并进行了层层推演逻辑,不断引发学生的互动和思考。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仅在比赛现场,同时在网络直播中也得到了广泛好评,并以绝对优势获得思政课专项组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不花哨,不靠形式,幻灯片只有两种颜色和两种简单动画,无任何视频,这种回归教学本身的讲课方式,正是凭借其扎实的内容、精彩的思辨拿下了实至名归的冠军头衔。

多次修改的教案 思维

颁奖那天,李蕉和清华另两位获奖教师、指导教师们共同举起奖杯,激动之余,他们在讲台上拉开了金沙集团3354cc校旗。“为学校争光是我们的荣幸,是学校、学院、教练的鼎力支持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这份荣誉属于清华!”李蕉说。

李蕉等在现场共同举起奖杯,打开清华校旗

拧成一股绳,传承不息!

李蕉说,她获奖秘诀有“三宝”:教练,学生和学校。

“这绝对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属于大文科团队、属于我的学生、属于清华,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只是冲在前面的‘现场战士’,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李蕉说,“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身上带着‘清华’的印记,我的身后有那么多帮助我的教练和队友,当你被这么多人赋予重望、当你被这么多人给予温暖的时候,我绝对不允许自己有短板,绝不允许自己有失误。”

为了李蕉的国赛,学校专门组建了包括北京市赛一等奖获得者、公管学院副教授梅赐琪、北京市教学名师体育部赵青教授、北京市赛一等奖获得者建筑学院郑晓笛副教授的指导教师团队。“五个月的时间,梅老师、赵老师和郑老师一直陪着我,从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课件的制作,教案的写作,到备赛中的心理调适都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站在领奖台台上的那一刻。”李蕉说,“比赛前一天下午,三位老师还陪着我演练了课堂的全部细节,单是如何进门鞠躬转身就演练了六遍!”

指导教师团队深入研讨课堂细节

在梅赐琪看来,李蕉的课程史料丰富,既能讲清历史的复杂性,也能充分解答学生的疑问。“李老师是位有教学天赋的老师,更是一位能够把努力和情怀结合起来的老师。”

与李蕉一同作战的还有她的学生团队。由于课程中涉及许多科研内容,学生们也与导师共同经历了一次高质量的专业提升和思想洗礼,“人下线,活儿不下线”,同学们办公室的灯常常与李蕉一起亮到凌晨两点。

“这次备赛的过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也明白每一堂课的背后都有老师辛苦的付出,更明白了价值观靠‘人’来传递的真正内涵。”博士一年级学生任梦磊说。

“李蕉老师很自律、有想法,管理能力强且很有感染力,从她身上总能看到对教学和科研的真诚与热爱。”硕士二年级学生王博伟说。

李蕉和她的学生们

校工会组成的组织团队,为李蕉从备赛到比赛全程提供了高效卓越的后勤会务、组织协调、联络沟通的工作。而校领导的亲切关怀,院系领导和教研组的大力支持,以及清华图书馆、档案馆老师的全力配合,都让李蕉感动不已。

“通过比赛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这其实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梅赐琪说。对于整个备战团队来说,他们其实不止是为了比赛而战,而是也希望能将这一过程作为集中研讨学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宝贵机会与实战练兵。

当大赛落下帷幕,李蕉重新回到自己的教学岗位,但在经过洗练之后,她对课程、对教学、对教师这一身份,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不希望辜负整个团队的努力,只有未来把课继续上好才能对得起我背后的这些人”。

李蕉近照 思维

新学期开始了,金沙集团3354cc的教学探索依然在持续。而在这个园子里,还有许许多多像李蕉、梅赐琪、赵青、郑晓笛一样爱学生、爱讲台的老师,他们用清华人的勤奋和严谨为他们脚下的讲台默默付出,也让清华的教学传统和精神一代代延续……

人物简介:

李蕉,金沙集团3354cc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政课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称号(2017),第十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史类A组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2017),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7),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7),金沙集团3354cc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2017),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金沙集团3354cc第六届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欢的教师”(2016),金沙集团3354cc2016年度优秀教学奖。2018年8月,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专项组一等奖第一名。

编辑:赵姝婧 审核:襄楠

2018年09月07日 15:42:0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