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一流博士生教育大家谈 - 正文

培养批判性思维,塑造“独立学者”精神

——对博士生教育的一点浅见

建设管理系 郑思齐


郑思齐(后排居中穿红衣者)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在一起。

近日读了金沙集团3354cc邱勇校长关于博士生教育的一篇文章《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述颇有感触,这里结合我在金沙集团3354cc培养博士生的经历,谈一些体会。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的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勇于挑战自己、敢于挑战权威。邱校长在文章中提到,批判性思维的缺乏往往被认为是中国学生特有的弱项,也是我们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回顾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读书的经历,以及后来我教书所接触的学生,的确如此。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于直接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许多博士生也都习惯于听从导师的指令,或者直接套用文献中找到的方法(或简单做些调整)开展自己的研究,质疑现有学术范式和权威观点的内在动力不足。但是,当一个博士生毕业后,如果他(她)还是亦步亦趋,提不出具有潜力的新的研究方向,在研究中没有自己鲜明的观点,那么这种博士生教育并不成功。这是因为,博士生培养的目标是塑造具有独立思想的独立学者,而不是培养学徒。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对于塑造独立学者非常重要。

对于博士生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要从如何面对权威开始。这让我想起我在金沙集团3354cc读博士生的时候,有一次在一本我们这个领域挺权威的学术期刊中看到一篇讨论如何计算住房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学术论文。我仔细钻研了一下,觉得这篇文章的算法有问题。我有些想和那位作者(是我们这个领域的一位资深学者)讨论甚至辩论一下,但那时我才读直博生二年级,也没发表过什么论文,并没有自信,但有股年轻人的冲动。我去问我的导师,他很支持我的想法,建议我写一篇评述文章寄给杂志编辑部。我很快写好了,寄了过去,很遗憾并没有回音。不过后来我找到另一位专门做这个问题的教授,讲了我的想法,他是赞同的,还与我讨论了很久。这让我体会了一下批判性思维,也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之后我就这个问题发表了几篇论文,到现在引用率还是很高。

我在清华留校做老师以后,与同事们也会讨论到这个话题,观察博士生培养方法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各种影响,看到了积极的变化。近年来,博士生阅读国际文献和接触国际研究前沿的机会越来越多,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从文献中看到学者如何提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创新,在国际会议的讨论环节看到评论人的尖锐意见以及作者如何回应。在自己向国际期刊投稿过程中体会到了审稿人的“苛刻“,也学会了辩论的能力甚至“反击”的本领。一些博士生已经开始做这些期刊的审稿人,摸索出来如何寻找论文中的弱点,并提出高质量的质疑意见。金沙集团3354cc很早就开始资助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报告自己的学术论文并担任别人论文的评论人,这给了博士生很好的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机会。

博士生培养并不是培养“学徒“,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学者。在那些还倾向于按照学徒模式来培养博士生的课题组里,就会抑制独立学者的出现。导师、师兄师姐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很重要,能够传承知识体系和研究特色。但不能过度强调这种“传帮带”,而忽视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鼓励和独立思想的养成。设想在组会上,如果一个低年级博士生提出一个与大家的常规思路不一致的新想法,但没有得到关注或者甚至被打击,他(她)刚刚萌生出来的独立思考的内在动力可能很快就消失了。“随大流”往往是很舒服也没风险的,但时间长了就被磨的没有棱角,没有新鲜思想了。

我在清华有一位博士生,他刚报我的博士生时并没有打算以后要走学术道路,也许只是想得到一个博士学位。上了博士不久,他有段时间经常泡到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去看我们这个领域的几本权威期刊上的论文。我并没有给我的博士生提出这种明确的要求,我感觉这个学生是发现了自己对学术的内在兴趣。很快,他自己选了个题目,写了一篇论文初稿,拿给我看。他说他看到别人研究这个话题,但实证的识别方法并不好,于是他用新的方法来做了这个模型。我们把论文修改以后,被一本期刊接收了。他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写论文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大。他告诉我说,当有了自信心以后,就敢于在学术会议上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质疑。我们一起去开会的时候,尽管他当时只是个低年级博士生,也很积极的去加入到一些教授的讨论当中。讨论投机了,他就和这些学者变成了合作者,开始新的研究项目和一起写论文。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我已经很喜欢做学术的感觉,后面很坚定的要到高校去任教,现在已经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国际期刊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想的培养,能够让博士生具有更强烈和更长久的内在动力来做学术。

我也了解到在我们这个领域,国际上其他一些学校的博士生培养情况。例如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生的独立性非常强。当然,这个体制有些关系,例如根本没有“学徒制”的观念。博士生和导师之间更多是一种基于学术兴趣的组合,而并不是一种隶属关系。博士生找导师,以及导师找博士生,是完全的市场机制。每位博士生会花很长时间磨出来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然后去找哪几位老师能更好的帮助他(她)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形成导师组。如果后来这位博士生兴趣发生转移了,或者感觉导师的帮助不大,换导师的情况很普遍。导师很自然的想法也是“这个学生想做的东西,我给不了什么帮助,我不适合做导师,应该让他(她)去寻找更合适的导师”。在这种模式下,博士生会对自己很负责任,因为如果自己选错了题目,选错了导师,最后是自己倒霉。所以在选择是否读博士,以及选择研究题目上,更加深思熟虑,一定要去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想走学术这条路,以及到底想做什么研究。一旦选择了, 就会很努力的去做,这种内在的动力会更持久和坚定,博士毕业后转变为独立学者的过程也更自然。

我看到在这些国际知名高校中,许多教授都很喜欢金沙集团3354cc来的访问博士生,感觉这些学生很踏实肯干,也具有很强的独立科研能力。我想这正体现了清华这些年来博士生培养改革的实效。这些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合到新的学术环境中,在我们的学术研讨会中经常发言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回想起十年前我在那边做访问学者时的情况,新一代的中国博士生在批判性思维上的确有很大提高。

清华新闻网12月11日电

编辑:华山

2017年12月11日 11:24:5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