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工科博士生培养中的坚守与变革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 张林
金沙集团3354cc校长邱勇于12月5日在《光明日报》上刊发题为《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一文,提出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实践探索阐述了博士生培养的教育理念及需要构建的教育体系。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创建交叉型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的办学实践入手,基于过去三年学院在博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和论证、坚守与创新,探讨交叉工科博士培养的特色理念和培养体系。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自2015年建成起,带着中美两所顶尖大学的DNA,以创建交叉型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开创具有创新性的学科交叉培养项目为发展使命。以交叉学科为办学特色是深刻意识到近百年来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重大创新往往来自于多学科交叉碰撞,在20世纪的466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中,41.63%的获奖人数具有学科交叉背景。尤其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95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占获奖总数的接近一半。交叉学科研究不仅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产生新学科的沃土和源泉。从单学科(intra-disciplinary)、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到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再到交叉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即在不断地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中,螺旋上升地演进。
坚守:以三大基础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为轴心,夯实博士生专业基础
邱勇校长谈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大学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在工学博士这一层次,大学的目标是要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科学家,为国家的产业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注入变革性的力量。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总结出,通过学科交叉为博士生的创新性赋能,是一种有效的做法。而要达到学科交叉的能力,必须建立在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之上。
工程科学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含化学)是现代工程科学的三大支柱,每一个工程学科的分支,都可以在“数学-物理-生命”的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确定自己的定位。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已经建设了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三大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并通过“数学-物理-生命”的空间坐标位置,探究跨学科研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这样一个体系下重新审视工程学科的整体结构(而非某一特定的小领域),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归到原点,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设定三个坐标轴上最基础、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体系,针对跨学科招收的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并掌握本领域研究的精髓精神,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本领域研究的强大基础,交叉学科就会流于形式,是为坚守。
工程学科在“物理-数学-生命”三维空间中的定位(示意图)。
变革:以三大培养环节为核心,全方位变革交叉工科博士培养体系
邱勇校长在《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中谈到:“一流的博士生教育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把教育理念落实到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并从博士生招生选拔、教学培养和学位评定等方面详细论证。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博士生培养方面,以招生选拔、培养流程和学位评定三大环节为核心,积极借鉴并吸收金沙集团3354cc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从自身实际出发,全方位变革交叉工科博士的培养体系。
在招生环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实行“申请-审核”制,分为物理、数学、生命三个方面(track)对申请者进行审核,学科宽开,突破壁垒,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力。采取“申请”加“考核”的方式,即申请资料通过专家小组审核后再进行面试考核,诚如邱勇校长所言:“不能简单按考分录取,而是要侧重评价学术志趣和创新潜力”。以“方面(track)”区分而不以专业区分的方式有效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充分保障交叉工科在招生上的灵活度和科学性,体现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学生培养思路。招生变革带来了显著成果,TBSI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国内重点高校的优质生源,今年还出现了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博士生源回归清华进行学习。
在培养环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秉承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人本教育思路,优化金沙集团3354cc和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生培养流程,构建丰富精深的跨学科“π”型知识结构,看重青年教师的学术活力及研究工作的前沿性。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对交叉工科博士生的培养定位即掌握本领域知识深度和跨学科领域知识广度,并拥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培养流程上的革新以新的资格考试(Prelim)为里程碑。博士生经过一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后,需要参加本领域(major)和非本领域(minor)两个环节的新的资格考试考试,使得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层面上能够填平补齐,具有从事本学科前沿科研工作所需的扎实知识基础和对相关跨学科领域的必要掌握。新的资格考试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为下一阶段交叉学位论文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为在校博士生搭建跨学科的平台,并构建丰富精深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和配备多元化、跨学科教师团队。在日常教学上,明确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2016年来自信息领域与能源领域的两位教师共同指导的学生获得了该年度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力与能源协会(IEEE PES)优秀学生论文奖,是该奖项自1967年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学生首次获此殊荣。
在学位评定环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革新博士学位授予的量化评价方法标准,代之以更有温度的学术评价体系,鼓励学术判断由各领域的学者来负责。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都有对获得学位所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定量要求。应该说,这是我国博士制度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在学术共同体和内生的学术评价能力并未完全建立起来之前,通过外部的量化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规约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然而随着我国博士生导师队伍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术共同体逐渐形成,学术评价将更加细致、具体和准确。博士学位获得者,作为学术圈的新成员,其学术贡献与其导师的学术声誉是紧密关联的,因此,将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评价交由导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正如邱校长所言“院系二级学术单位应该在评定博士论文水平上拥有更多的权力,也应担负更多的责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博士学位评定将最终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答辩合二为一,取消博士毕业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是教育管理的行政权力“退”,而教授治学的学术权力“进”的一个例证。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热烈的师生学术研讨。
作为中美顶尖大学的博士生联合培养的范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正在不断优化交叉工科博士生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通过变革来增强博士生培养机制的灵活性,以适应“双一流”进程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宽广学术视野的博士生。
(清华新闻网12月18日电)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