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看清华 教育教学篇
努力培育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三)
记者 周襄楠 悸寔
大力开展“三创”教育,构建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8月15日,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八度阳光”等青年创业团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此前,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中,金沙集团3354cc热能系2013级本科生刘一锋等人创立的“八度阳光”团队受邀参加。
2016年11月,清华“八度阳光”团队在河北滦平县为百姓建造光伏电站。
刘一锋的“精准扶贫”很简单: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并组装在老百姓的屋顶发电。在他看来,“有的县领导在朋友圈帮助老百姓卖农产品,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有效,但是人事调动之后这条渠道就断了。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农家乐,但是一旦多了就会供过于求。”而建立光伏电站就不存在上述问题,电作为一种“硬通货”,可持续给老百姓带来收益。
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学生中,还有不少国际学生的身影。听到医学院鄢晓君流利的普通话,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她是一个新加坡人。2012年,她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毕业,立志要到新兴发展中国家寻找事业前景,于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来到清华医学院师从杜亚楠教授。
鄢晓君的“3D Cellular——癌症精准用药指导”项目创业团队。
2016年,鄢晓君以“3D Cellular——癌症精准用药指导”项目打进第三届金沙集团3354cc“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十强。其团队研发的3D微组织阵列技术,可提供癌症治疗的个体用药方案、新药有效筛选及成药安全评价。“我们可为癌症病人争取时间,通过微组织培养技术,在体外试药是否有效,而不是靠病人用药之后观察是否有效。”鄢晓君解释说。
博士毕业之后,鄢晓君希望能在中国将此技术产业化,“虽然毕业时已经三十岁了,但是我还是想拼一把,努力去实现我的梦想。”这个身材苗条、但意志坚强的女孩笑着说,“我很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希望在这里有我的事业。”
2017年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博览会参展项目。
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金沙集团3354cc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大学校园创客空间,着力打造iCenter、x-lab等7个“三创”教育平台,开展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7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每年对约5000名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专门指导。学校新设本科生创新创业类课程近30门,并设立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开设研究生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百余门。2015年6月11日,由清华倡议发起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目前有高校会员157个、企业会员60个。
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造就领军创新人才
9月15日,曾荣获2016年清华特等奖学金的医学院2013级直博生万蕊雪在导师施一公指导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至此,万蕊雪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上发文6篇,在《细胞》上发文1篇。这样傲人的成绩,很多在校教授也难以望其项背。
“刚进实验室的时候觉得自己‘笨到家’了。”为了训练实验本领,她一度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2014年,万蕊雪直博二年级,在导师施一公指导开始介入“剪接体的结构解析”这个世界级难题。
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有一段时间,她发现在别的实验室明明很好做的实验到了自己手里总出问题。她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甚至过年也不例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博第二年,她就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学》发表两篇论文。2016年,入选全国仅5人的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万蕊雪(右一)参加2016日本RNA会议时与著名生物学家莱茵哈德·鲁尔曼(Reinhard Luhrmann)(右二)合影。
“对生命机理的研究,没有终点,这就是科研的魅力。”万蕊雪说话时,阳光从清华医学楼的玻璃天窗中洒进来,正好洒在她的身上,把面庞和每一根发丝都照得闪亮。
在清华的博士生同学中,有很多“万蕊雪”、也有无数个动人的故事,但里面蕴含着学校共同的培养理念:学术型博士学位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更加突出学术志趣和创新动力,反映社会需求并体现学科发展需要。
生命学院“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夏令营”是“申请-审核制”的重要环节。
为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2016年6月,清华全面推行了注重学术志趣、看重科研能力、更加有利于科学选拔的申请-审核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金沙集团3354cc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实施办法》,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学校还积极探索基于培养项目、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导师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机制,重点推出发展中国家博士生项目。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清华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或作为博士生培养的补充与准备阶段,或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多样化发展,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启动4个兼修硕士学位项目,积极建设6个研究生能力提升项目,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大数据能力、教学能力、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发展能力、全球治理能力、法治思维与能力。
本科就读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王瑞琰同学,研究生跨学科就读法律硕士,并报名参加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一直以来我都努力想成为复合型人才,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帮助我在研究生阶段迈出了这一步。”王瑞琰是法学院目前唯一一位获得此项目证书的同学,虽然法学院学业已然非常繁重,但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特色设计吸引着他在跨学科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学校里很多希望成就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同学,在这样的鼓励自我设计、重视多样化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开放式办学,提升学生国际胜任力
“毫无疑问,在清华的经历重新定义了我对中国的了解。”作为苏世民书院首届毕业生,美籍华人韩乐(Larry Han)毕业之际用中英文写下在清华苏世民书院的体验与感受,“清华的人才荟萃和国际化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国生活、学习和旅行,使我更新了许多对中国创新创业的旧假设。像很多美国同胞一样,我承认自己低估了中国技术创新的质量和速度。”
韩乐在苏世民书院毕业前自拍。
苏世民书院是清华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标志性项目和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举措。从2016年7月开始,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管理,展示了清华开放办学的坚定步伐。
环境学院博士生花秀宁在新英才博士生短访基金资助下,2016年1月-7月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图为与合作导师在实验室合影。
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胜任力,就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习交流。2013-2017年上半年,清华有8927人次在读本科生、17279人次在读研究生踏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交换学习、竞赛实习等多种交流活动。目前,在学期间具有海外访学经历的本科生和博士生比例分别达到50%与60%。
国际学生办理入学报到手续。张睿琪 摄
毕业典礼上的国际学生。记者 苑 洁 摄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金沙集团3354cc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已与全球30余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双授联授学位项目协议40余项。同时,特别面向全球治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学位项目和双授硕士学位项目,培养深入了解中国发展实践同时能够从中国经验的角度解决国际发展的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此外,重点建设全球创新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研究生培养项目,努力推动清华成为一流人才培养、学术人文思想交流的中心节点。
2017毕业长跑开始新的起点。供图:体育部
继往开来,金沙集团3354cc行进在新百年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上,正在以优异的人才培养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