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党在清华园 - 正文

专业求精深,心志存高远

——记 2016 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张作义

记者 曲 田


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脚下,有一座普通的院子。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里,几代清华人为了自主研发中国核反应堆技术已经埋头苦干了 30 年。

作为金沙集团3354cc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基地,这座别称“200 号”、“年龄”超过半个世纪小院,孕育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也记录下了金沙集团3354cc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张作义带领团队,让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踪、自主创新、跨越,到走到世界前列的重要历程。

一个梦想的守护者

1962 年出生在厦门的张作义,中等身材,有着学者的儒雅。他 17 岁考入清华热能系,本科毕业后进入清华核能技术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王大中院士。27 岁时博士毕业,留在清华核研院工作。1994 年,张作义结束在德国的研究工作,回到清华为学校里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001 年,年仅 39 岁的张作义出任清华核研院院长,成为清华最年轻的研究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世界首座固有安全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研发及工程实施顺利展开,团队成功突破高温气冷堆的主要核心技术,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领跑者。  在这看似一帆风顺的履历背后,只有张作义和他的同事们知道这些年他们经历过的艰辛,而所有的付出只为了让我国早日建成自主创新、安全运行的核电站。

早在1986 年,国家“863”计划支持发展高温气冷反应堆,清华核研院就自主研发并建成1 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掌握了自主发展高温气冷实验堆的技术基础。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张作义,就是这个优秀团队的一员。2006 年,“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作为 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目标是要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 万千瓦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电站,张作义被任命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的总设计师和专职技术责任人。

“坦白说,做这些事伊始我们没想到能取得今天的结果。近年来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高端制造业都在飞速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世界上别人所没有的机会。我们这代人很幸运能够加入并继承高温气冷堆研发这支团队,我本人就是在王大中等老师的教导下,从一个年少轻狂的普通清华学子,受到教育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了今天这样一个团队精神、创新梦想的守护者。”张作义说。

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座、示范电站——责任面前,张作义开始了他漫长的攻坚之旅。

一个正确的决策者

对于张作义和他的团队而言,加班、熬夜从来都是家常便饭。多年来,张作义和同事们一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做实验、搞科研上,“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张老师的办公室里,摆着个长沙发,还常备一箱方便面。饿了,办公室就是食堂,泡上袋方便面,技术图纸当‘调料’;累了,办公室就是休息室,在沙发上稍微眯一会儿,就又精神抖擞地投入‘战场’。有时技术讨论会结束得很晚,食堂已经下班了,他还邀请大家一起到他办公室吃方便面。”张作义团队成员表示。

与长时间枯燥的科研工作相比,面对重大选择时的技术决策更加令人“纠结”。

“2006 年的那次决策,是我人生遇到的最大挑战,几乎用尽了我的全部精气神。这样的挑战,人生也就遇到一两次。”张作义回忆道。当时,南非依靠从德国购买的技术,开始建造功率为 400 兆瓦的商用高温气冷堆。与此同时,清华核研院也在设计、研究功率差不多的高温气冷堆。“那时我们已经走在了这一领域世界的前列,人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我们应建世界功率最大的高温气冷堆。”

于是,一个重大的抉择摆在了以张作义为首的高温气冷堆试验团队面前:是同南非一样,做世界最大?还是做成两个20 万千瓦,尽管功率较低但是更可行?

那段时间,张作义食无味,睡不眠,几百号人看着他,等他拿主意。张作义清晰地记得彼时的艰难:如果决策失误,损失的不仅是几十亿元的投资,更严重的是可能、使中国在高温气冷堆的技术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巨大的压力面前,张作义没有丝毫气馁,他反复权衡、核实数据……最终,张作义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保证固有安全的前提下,考虑技术可行性和未来经济性,选择后者。

一时间,国际、国内,有人反对、质疑,还有人讽刺。然而,时间终能证明一切。

2009 年, 南非推翻了之前的方案,干脆照搬清华的技术方案,不可避免地在竞争中落在了中国人后面。2011年 3 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世人面前:人类是否有能力安全利用复杂的核能?然而,就在四个月后,由清华核研院牵头实施的山东荣成20 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福岛事故后核安全大检查。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具有安全性好、堆芯不会融毁及温度高、用途多等突出技术势。”张作义介绍说。目前,正在山东荣成建设、的全球首座20 万千瓦示范工程和后续 60万千瓦商业核电站的模型吸引了众多目光,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球形包覆颗粒燃料元件和电磁轴承主氦风机等由清华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设备也备受关注。“我国高温气冷堆已突破全部核心技术,山东荣成 20万千瓦示范工程目前示范工程的土建和设备都已经基本完成,明年就要并网发电这是世界首创。下一步要进行复制并商业化推广,目前全球首座商业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还要放到国际市场。”谈及未来,张作义信心满满。

张作义在先进反应堆工程实验室。

一支团队的凝聚者

在清华核研院,张作义是公认的良师益友。不论科研工作多忙,他都始终坚持上讲台为学生讲课。他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讲授的《核能技术的发展前沿》研究生学位课程在清华课程评估中名列前茅。他善于对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安排他们参加国家重大项目的一线科研工作,为我国核能技术发展培养高端的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多年来,在张作义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许多毕业生已在核能行业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在张作义的带领下,清华核研院也聚集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创新团队,他们甘愿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在浮躁的社会里栖身于郊区的实验基地内,为中国的核事业默默奋斗着。

“这是一项无法用金钱来吸引人才的事业,能吸引大家的,只有一样东西——理想和信念。”张作义说。

清华核研院现在有一支约300人的科研团队,按照现代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的形式运作,就像一支科研野战军一样,有司令部,有各种不同专业的师团,按照统一的号令开展协同攻关。“知难而进,众志成城”是这里的院训,也是张作义倡导的团队精神。在他看来,高温气冷堆是个系统工程,整个团队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潜心研究、锲而不舍。

一次次奋力攻关背后,是什么力量在默默支撑?

张作义在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

“科研做到这个份儿上,很难说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要看谁更耐得住寂寞,谁更能坚持。”作为一个 1988 年就入党的老党员,张作义始终把“党员”的理想与信念放在心头。如今,在继续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同时,张作义更愿意把这些情怀讲给学生、后辈听:“我们扎根于中国这块大地,就要踏踏实实地去帮助解决13亿人过上小康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持中国第一的水平。当这个国家成功时,我们就肯定是世界一流了。”

人物简介

张作义,1962年11月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金沙集团3354cc。1984年毕业于金沙集团3354cc热能工程系,同年进入金沙集团3354cc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金沙集团3354cc优秀博士论文奖。1989年毕业后进入金沙集团3354cc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反应堆热工与事故分析研究,并进行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循环的方案研究。1991年12月被破格聘为金沙集团3354cc副研究员,担任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8月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 年10月回国,被聘为金沙集团3354cc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起担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1999年担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参与 10兆瓦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发展工作。2001年起担任金沙集团3354cc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2003年以来主持启动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科研工作。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清华新闻网6月28日电
编辑:悸寔 李华山

 

 

2016年06月28日 16:07:5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