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做了重要讲话,既高瞻远瞩,又具体细致。有中肯的提醒,更有殷切的期盼,反映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关怀、支持和希望。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性,把它与自然科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社会上存在一种重理轻文,扬自然科学、抑社会科学的倾向。不少人误以为社会科学是“假、大、空、虚”的无用学科、“点缀学科”。但总书记明确指出,时代需要社会科学,中国需要社会科学,人民需要社会科学。
首先,时代需要社会科学。实证社会科学是从19世纪初期开始兴起的。当时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发展与变革挑战。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铁路、工厂、桥梁和各种机器,更深层次的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结构。这些变革对人类的资源分配、利益计量、关系处理和社会管理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今,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认知科学不断取得突破,甚至有可能改变人类的物种。当今时代变革的深刻程度,甚至超过社会科学发源的19世纪。这些技术变革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道德、法律、心理及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经由新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理论和实践引导。社会科学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设计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次,中国需要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的同时,财富分配、资源使用、发展模式、冲突解决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亟待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与国际伙伴和对手进行博弈,这都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三,人民需要社会科学。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终的受益者是人民。无论技术进步还是科学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人的使用、人的管理,那就只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变化,缺乏精神、气质和心理的深层改变。这样的变化终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延续。我们下一代所生活的世界,是我们使用、改造和设计过的世界。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我们留给下一代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安全环境、政治环境、军事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问题,中国的社会科学必须而且应该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习总书记谈到了继承性、原创性和专业性。我的体会是,首先,一个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人类在实证社会科学上的探索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无视甚至抛弃这些积累,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更危险的是有可能导致我们任性、盲目地犯本可以避免的原则性错误。我们需要站在历史和国际的大背景下,突出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的探索、研究和贡献。对文明智慧的传承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不一样,它不仅要描绘社会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必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不仅要解释社会与人心的运行规律,还需要解释其内在机制和原理。因此,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需要了解其中包含了哪些因素,经历了何种过程,通过何种机制并导致何种特定的社会事实,等等。科学方法最基本的思想便是比较,尤其是科学地操纵、观察、比较与分析各种变量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不应该是没有理论依据的预测,不应该是没有理论支持的批判,不应该是简单数据和事实的陈述,也不应该是各种影响因素的罗列。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一定要是有理论、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逻辑的基于科学过程的严谨推导,一定要能对社会实践作出预测、控制与指导。要真正地实践继承性、原创性和科学性,我们必须规避任何口号性的研究,也必须杜绝那些贴标签、玩概念、只谈个人体会的感悟性研究。
第三,社会科学如果能做到紧跟中国社会、贴近大众人心,就有可能做出原创性的工作。中国在现当代的崛起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变革,在这样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中,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中国社会与中国人便是最好的研究问题与实验场所,而且很有可能由于文化原因,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天然优势。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相信自然科学与技术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但自然科学更多地旨在描述、解释和改造物理事实。打个浅显的比方,假使有人告诉我们在北纬25度、东经123度有座岛屿,那么它对我们而言就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它只能引起我们对其方位、资源、地理环境等外在事实的关注。但是我们一旦得知这个岛屿叫做“钓鱼岛”,那么我们的感情、判断、行动、诉求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体现的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社会科学不仅告诉我们社会会如何变化,更希望告诉我们它为何如此变化,以使得我们“人”关心的物理事实有感情、有意义,可理解、可使用。社会科学的本质永远是与人性、人心、人情、人欲紧密相连的。因此,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浪潮下、在复杂变换的中国社会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这一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必须敢作为、有担当,能够做出有分量的原创性工作,作出能影响中国的贡献!
人物简介:
彭凯平教授,现任金沙集团3354cc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金沙集团3354cc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金沙集团3354cc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北京积极心理学学会理事长和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长期讲授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等多方面课程。2014年,获金沙集团3354cc网络在线(MOCC)课程最佳课程和最佳教师奖。2015年所授课程《心理学概论》成为金沙集团3354ccMOCC最受欢迎的课程。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15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学家榜单”。
2008年5月起受聘金沙集团3354cc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2009年入选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引进人才。曾主持并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工作并担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执委,并参与中国各城市幸福城市建设工作,推动创建金沙集团3354cc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他是中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多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编辑:悸寔 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