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清华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 - 正文

挑战·机遇·担当

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彭林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教育界重理轻文、政府部门重实业轻理论的现象,笼罩一切,令人文学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时刻,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何以自处?学科前途何在?圈内人士每每感觉迷茫。5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展示了中央对振兴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所未有的魄力与决心,立意高远,目标清晰,超乎想象,必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人文科学工作者,我深感鼓舞。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首先,中央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提升到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过去,我们在把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等“四个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纲领的同时,几乎忽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使之成了“聋子的耳朵”,成了有也可、无也可的“边缘学科”。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一提法,从宏观视野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历史贡献,直接导出了这一学科的现实意义。我们当前面临的局势错综复杂,可谓前所未有。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继续缺位,我们就会陷入盲目,不知所终。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的讲话无疑将唤起全党、全国民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经到来!

  其次,习近平提出,要把“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系统工程,这既有理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的意义。哲学社会科学涉及思维与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其核心则是塑造民族精神。习近平提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把人的教育与进步与学科发展糅为一体,将使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更实际、更有能见度。此外,习近平还提出,这项工程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非常正确。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界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这既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学术上的原因。如何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绝非易事。需要做的工作太多,而这是成败的关键,希望中央下大力气做好。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家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马克思说:“从来的哲学家们都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过程中,无数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高度作出解释、提出解决方案。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躲在象牙塔里讨生活。习近平希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在历史发展的巨大变革中真正做出自己的贡献,才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中国的知识精英,历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敢于担当的自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赓续不绝的人文传统,理应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弘扬。

  第四,学术应该服务于本民族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哲学思维、理论指导与文化营养。任何国家的学术,都必须以社会实际为研究起点,由此提炼出来的学术要与民族自身的实际浑然一体、血脉相连。习近平指出,建设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有主体性、原创性、继承性、民族性,这才是学术文化生命力的源头之所在。今天,我们强调学术的民族性,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中国是独立于西方文化之外的文明系统。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风雨与曲折之后,新的民族复兴正在到来。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们的文明将何以自处,将如何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再度发皇?

  毋庸讳言,当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博弈,正借助于强大的、无处不在的媒体,在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上展开。这场博弈的实质,说到底是中华民族能否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如果能在中国做出雄辩于世的样板,那将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杰出贡献。这需要自然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设计与规划。

  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杨振宁先生说,人类在21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接受挑战,把握机遇,勇于担当,成就一流的学术,是我们人生的幸运,我们应该无愧于这一时代。

编辑:襄桦

2016年05月19日 19:49:3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