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复建全过程,重点抓好三件事
2011级本科生阮神裕采访法学院党委原书记李树勤教授
学校是1996年年底决定我到法律学系工作,我1997初年正式开始工作。当时还不叫做法学院,叫做法律学系。刚复建的法律学系遇到很多困难,只有几个老师,几十个学生。
学校决定让我担任刚复建的法律学系常务副主任兼党委支部书记,考虑到法律学系还挂靠在人文社科学院,同时担任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法律学系的办公室还在中央主楼10层角落的一个50平方米的房间,只有7名教师:系主任是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王叔文先生,教师有张铭新教授和年青教师黄新华、王振民、施天涛、于安,崔建远教授已参加法学院的工作但还未办理调入手续。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崔建远教授来的第一天就在办公室里过夜,他打了一夜蚊子,没睡成觉。施天涛老师刚调入清华,人地两生,一家三口挤在筒子楼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间里。我想,一定要帮助他解决这个困难。我向校领导做了汇报之后,与人事处和房管处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支持,在西北小区为施天涛老师解决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法学院的复建工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不断一步步前进的。我到法学院(也就是当年的法律学系)来,重点抓三件事情:
第一个是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清华办学的传统,过去梅贻琦校长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院系,首先要有高水平的师资。我在这方面花了很多精力,一直到2007年底我离开法学院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之前,当时有五十多位教师是经过我手邀请到法学院来的。
第二个是要有明确的定位,就是金沙集团3354cc为什么要复建法学院。其他兄弟高校也有法学院,只要他们扩大一下招生就能解决为国家输送法律人才的需求,为什么清华需要复建法学院。我的认识是这样的,首先,金沙集团3354cc作为国家最重要的重点大学,在历史上曾是综合性大学,拥有国内最强的法律学科,培养出很多法学名家,这说明,金沙集团3354cc有建设一流法学院的基因和土壤。其次,金沙集团3354cc的目标定位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就必须包含文科,而法学是文科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不能没有法学院。第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急需大量的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作为国家重点大学,清华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法律人才的使命。当时国内已有的法律院校都面临重大改革问题,在这一点上,金沙集团3354cc与其他高校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是兄弟院校只要扩大一下招生就能解决的。总而言之,金沙集团3354cc复建法学院既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也有现实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复建法学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法律人才。
第三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办一个什么样的法学院。当时有不少说法。当时有一种主张是清华主要发展科技法学科,理由是清华理工科最强,适合发展科技法学科。我们坚决否定了这种主张。我们认为,法学院必须发展法学领域的主流学科,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法学院,更谈不上建设一流的法学院。科技法(包括知识产权法等)的优势应该清华法学院的一个特色,而不是主流更不是全部。如果丢掉法学领域的主流学科,科技法本身也不可能达到一流。举个例子,要成为体育大国,就要有很强的田径项目,而不能以少数民族的马术项目取得冠军就能成为体育大国。因此,法学领域除军事法学以外的9个二级学科都要设立和发展。
我们当时虽然只有很少的教师,但是我们的目标却是很宏伟的。按照王保树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建设与一流大学相称的法学院。这其实是王老师的谦逊之语,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一流法学院。那么什么是一流法学院呢,第一,是要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能够在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第二个特点是开放的,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要在国际上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要跟国外的法律同行平起平坐地对话和解决问题;在国际机构中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人发出的声音。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好在法学院复建二十周年以来我们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的法律人才越来越多。在法学院复建之初,我们就提出,清华法学院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层次的法律人才。这一方向应该坚持下去。
(本文节选自《 李树勤:相伴相随,我与金沙集团3354cc法学院》,全文收录于《明理师说》,金沙集团3354cc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