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学复建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2013级法硕倪弋、杨子培、楼淑颖采访黄新华副教授
起源:应用法学研究所的筹建
学校一直有设立法学科的想法,从1985年经管学院设立经济法教研组,到1986年学校就有想法要成立法学研究所。但是考虑到需求以及自身力量等原因,要引进这方面的学术人才较难,所以学校当时的定位是先成立一个应用法学研究所:首先针对金沙集团3354cc所面临的大量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法律服务需求;其次在1985年国家专利法实施的时候,我们清华就建立了一个专利事务所。那时,清华几位科技处的老师也顺利地通过了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是全国最早一批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的。
这个事务所主要从事专利事务以及很多横向的科研合作的合同管理;另外学校还在1985年专门成立了科技开发部,负责科技成果和科技合同的管理,这些也需要法律方面人才。基于这些原因学校决定筹建“应用法学研究所”。但是这个科研组织的筹备进展不是很顺利,主要受制于人才的引进。
突破:艰难重生的法律学系
最后到1994年时,学校下决心要恢复法学科,组建法律学系。学校就调我来参加筹建工作,因为当时筹建法律学系主要的重担落在人文学院肩上,于是我在1995年年初又从经管学院出来回到了人文学院,最终在1995年9月法律学系正式挂牌。
按照当时的政策,法律学系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但是仍没有法律学科的硕士授予权。不过当时清华有一个可以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大法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我们就借助这个大法学学科招收攻读法学硕士的研究生,这样我们招生就有了基础。
另外为了加快招生速度,学校决定招收一批本科转系生,而本科专业设置在教育部的审批程序相对简单一些。当年,95年教育部开会审批增列本科的专业和学士学位的授予点,当时的副校长杨家庆作为工科学士授予组的组长去参加了这个会。
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金沙集团3354cc完全有条件增设工科的学位授予点,但是要增设一个文科专业和给予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难度就比较大。然而,杨校长亲自登门拜访评审组的成员来表明决心——我们现在的条件虽然差一些,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可以将法律学系办好。
最后评审的专家们都投了赞成票,我们顺利拿到了清华法律学系的学士学位授予权。
开拓:转系而来的第一批学生
但是在1995年9月清华法律学系正式挂牌时,高考录取早就结束了,我们没有办法招收新生,于是就决定这年9月只招转系学生,即1993年入学的本科生可以转入法律学系。同时,他们进入法律系以后政策上又做了一些调整,即如果学生愿意回到原来的专业做毕业论文的话,可以同时拿到法律学系和原专业的两个学士学位,但是需要延迟一年毕业,即一共5年时间。
这就是清华法律学系的第一批本科生,全为转系生,大概招了40多位。
而这一年法律学系也招了硕士,也都是从学校其他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因为我们没有硕士授予权,在社会上公开招生,在政策上有一定障碍。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按照国家的招收规定,这批学生不需要参加全国统考,按照免试直读生的政策入学。
于是,1995年我们法律学系就有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生。
求索:群策群力法律学系发展
清华办工科实力强大且很有经验,而文科院系的设立可谓艰难,不仅因为实力和经验,也因为制度上存在的一些障碍,而这个问题并非清华单独面对的问题,其他学校也都有,比如说硕士授予权的问题。没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允许招收硕士研究生,但没有权利授予其学位。而国家政策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取得硕士授予权的申请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先有毕业生,那我们在没有授予权之前先到其他有授予权的单位去申请学位,需要与其他单位沟通协商,当然这中间会有一些困难。
从1995年1月1日到人文学院报到开始,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建立法律学系上。对于建立法律学系,学校还是非常重视的,校长王大中先生亲自担任筹建委员会的主任,直接领导法律学系的组建工作;学校主管文科的副书记胡显章教授直接组织实施;
与此同时,我们借助了许多社会力量。比如,召开了几次大规模的座谈会,把邀请法学界名师、北京法律学科实力较强的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的专家名师都请来了,听取他们的意见。我拜访了著名法学家沈宗灵教授、魏振瀛教授、江平教授等,最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完成了建系工作。
(本文节选自《黄新华:相伴明理廿载 坚守一线教学》,有改动,全文收录于《明理师说》,金沙集团3354cc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