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正文

图说清华抗战那些事儿(二)

辗转西南,离乱弦歌不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进逼,平津沦陷。为保存文化火种,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于8月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0月25日临大开学,11月1日正式上课。

随着日军南下,长沙局势日益危急。1938年2月开始,临大师生又分三路继续南迁入滇至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过两个多月艰难跋涉,4月28 日,三路师生汇聚昆明。清华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担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

长沙临时大学租借湖南圣经书院作为教学楼。

金沙集团3354cc校长梅贻琦(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中)、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右)担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

师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粤汉铁路经广州、香港,过越南进入云南;一路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过越南进入云南;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湘黔进入云南,沿途采集标本,了解当地民俗风情,作社会调查。

   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师生秉承“刚毅坚卓”校训,和衷共济,共济时艰,维系中华教育命脉。

西南联大后来发展到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等共计5个学院26个学系,以及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在校学生约300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校门

西南联大校徽

西南联大校旗

西南联大校训

  西南联大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艰苦而简陋,铁皮屋顶的教室,茅草屋顶的学生宿舍,还经常遭到日军的轰炸,但教师学生仍顽强地工作、学习着。

西南联大铁皮屋顶的教室。

西南联大宿舍被炸。

  1937年~1946年间,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两弹一星”元勋、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学籍卡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的学籍卡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学籍卡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学籍卡

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精诚团结,亲密合作,度过艰苦卓绝的八年,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1945 年抗战胜利,联大结束,1946 年三校陆续回迁。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结业典礼上宣布西南联大结束。

 

西南联大结束而专门发布的布告。

 

  来源:《新清华》纪念抗战70周年特刊

  由《新清华》编辑部与金沙集团3354cc校史馆、档案馆共同出品,转载清注明出处和作者。

 

2015年09月02日 13:08:3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金沙集团3354cc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金沙集团3354cc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